文档详情

常见的淋巴瘤第八版.ppt

发布:2018-11-08约1.54万字共9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蕈样肉芽肿/赛塞里综合征(MF/SS) 形态学 小-中细胞 脑回状核 嗜上皮现象 斑片,斑块,瘤块 免疫表型 CD2, 3, 4, 5 + CD7, 8, 25 - 遗传学 无特点 临床特点 成人 皮肤 血液或淋巴结 常见蕈样肉芽肿 末梢血液为赛塞里综合征 惰性 T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CD3+、CD30+ CD3+、CD4+或CD8+ 遗传学特征 t(2,5) ALK基因阳性 未证实单一性异常改变 临床特点 好发儿童 侵袭性 临床进展迅速 侵袭性 预后不良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典型淋巴结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分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临床分期 2.熟悉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 * 左图:这是良性反应淋巴结的正常外观。上部是囊,在囊下小凹的下面,是淋巴腺的入口,排出周围的组织到淋巴结。囊下是副皮质区域,淋巴滤泡有一个苍白的幼芽的中心,在这里常常发生免疫反应。在这下面是窦状小管延伸到淋巴结的中心。 右图:淋巴瘤病的淋巴结,以淋巴细胞的增生形成瘤为典型的恶性过程。淋巴结的囊已经被侵袭,淋巴瘤的细胞已经侵入周围的脂肪组织。表明滤泡是很多的和不规则的。这是恶性淋巴瘤,小裂细胞型,滤泡 * (1)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为本病主要表现。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质硬。浅表淋巴结以颈部为多见,其次为腋下,再次为腹股沟。深部以纵隔、腹主动脉旁为多见。 (2)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主要是深部淋巴结,如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压迫食道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气管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 * * (1)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为本病主要表现。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质硬。浅表淋巴结以颈部为多见,其次为腋下,再次为腹股沟。深部以纵隔、腹主动脉旁为多见。 (2)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主要是深部淋巴结,如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压迫食道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气管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 * * 三、影像学检查 (一)浅表淋巴结的检查 B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象(发现体检的遗漏) (二)纵隔与肺检查 胸部摄片(可了解纵隔增宽、肺门增大、胸水及肺部病灶) 胸部CT(可确定纵隔与肺的淋巴结肿大)。 (三)腹腔、盆腔淋巴结的检查 CT 是腹部检查的首选方法, CT 阴性而临床上怀疑淋巴结肿大时,可考虑做下肢淋巴造影。 B 超检查的准确性不及 CT,重复性差,受肠气干扰较严重,在无CT 设备时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四)肝、脾的检查 CT、B超、放射性核素显像及MRI (只能查出单发或多发结节,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小病灶难以发现) 两种以上影象学诊断同时显示实质性占位病变时,才能确定肝、脾受累。 (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象(PET) 可以显示淋巴瘤病灶及部位。是一种根据 生化影像(可呈现出器官或组织(如肿瘤)的化学变化,指出某部位的新陈代谢异常程度)来进行肿瘤定性定位的诊断方法。 目前巳把 PET/CT 作为评价淋巴瘤疗效的重要指标。 四、病理学检查 淋巴结印片、淋巴结切片、淋巴结穿刺涂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注意事项 选取较大的淋巴结完整取出,避免挤压 尽量避免取颌下和腹股沟淋巴结 淋巴结活检时应做淋巴结印片(主要做细胞病理形态学检查) 淋巴结切片(主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有条件的单位:可送流式细胞分析、TCR/IgH基因重排、染色体核型等 五、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染色体易位检查:T(14; 18)-滤泡性淋巴瘤; T(8; 14)-Burkitt淋巴瘤; T(11; 14)-套细胞淋巴瘤; T(2; 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PCR技术:T细胞受体(TCR)的基因重排和B细胞H连的基因重排及bcl-2基因等(主要用于疑难病例)。 免疫表型:区分B细胞或T细胞的免疫表型,NHL大部分为B细胞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是确定每一淋巴瘤的客观指标,在淋巴瘤诊断中并非必不可少,但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很重要,并可提高重复性 一般不易接受。 但当必须为诊断及临床分期提供可靠依据时:如发热待查病例、临床高度怀疑淋巴瘤、B超发现有腹腔淋巴结肿大但无浅表淋巴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