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题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力量,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内容紧紧围绕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阐明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塑造的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对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乃至本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在对教材剖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②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用中国地形图、课本案例等地理资料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②难点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垂直运动及二者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和本内容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我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教具演示去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系统,满足学生的多元智能需求,学生进而去领悟知识,内化知识。
三、说学生情况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渠道较少,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提问导入
初中学习了五大基本的常态地形,就此巧用地图——中国地形图。请同学回答,图上展示了哪些基本的常态地形?在学生回答后,顺水推舟,继续提问,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之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由此引入新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力和人为力。其中,自然力起着主导、根本性的作用。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地表形态和补充地质作用,为学生新课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本节课先探讨营造地表形态力量之内力作用。这种回顾旧知,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二)新课教学
1.结合实际,步步深入
回想今年的庐山地震给我们显示了内力作用的强大,那么其能量来自何处?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其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释放出来,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而不致陌生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2.分析案例,逐个突破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引用案例1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来说明岩浆活动的定义及其特征。同理,阐明变质作用。用喜马拉雅山的长高引入地壳运动,说明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板块运动。再回到案例1,分析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形成在速度、时间上的差异,从而阐明三种作用发生的不均衡性。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学习部分,地壳运动。先让同学们浏览课本第三自然段。从定义、表现形式、各自产生的过程、结果、实例等方面分别讲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在水平运动中又要区分水平位移、水平挤压(弯曲变形)的不同。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在讲解时,用教具演示,板画,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其产生的过程、结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在学生对水平、垂直运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地壳运动中二者的同时存在性,相互作用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两个方向的运动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垂直运动属于地壳运动的范畴,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这样,巧用案例,各个击破,从简单到复杂,从次要到主要,如奥苏伯尔所说,更有助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3.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上面学习了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那么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着怎样的影响?结合板书归纳得出: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构建了大陆的骨架,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对知识的认知。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