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及人高级中学一百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部一年级历史科试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私立及人高級中學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 高中部一年級 歷史科試卷
考試種類:第二次段考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 (42題 每題2分 共84分) 命題:樂莉萍
1. 某一個時期,漢人欲在臺灣開墾,須取得官方執照或向原住民取得耕作權利,並呈現出大租戶、小租戶、佃農共同構成「一田兩主」或「一田三主」的複雜土地制度。請問這是指哪一時期的現象? (A) 荷蘭統治時期 (B) 鄭氏政權時期 (C) 清領時期 (D) 政府播遷來臺後。
2. 清領初期來臺漢人的土地開墾,大多採用何種方式? (A) 獨資方式 (B) 合股經營 (C) 與原住民合作 (D) 與駐臺軍人(班兵)合作開墾。
3. 正式進口的商品被稱為「正港的」,這名詞的由來是 (A) 大陸的走私貨太多,為了有所區分 (B) 鹿港是中國大陸貨物進口最早的唯一港口 (C) 鹿耳門是臺灣與中國交通唯一最早合法的港口 (D) 經由「區域分工」進口的商品。
4. 下列哪一商品是自荷蘭人統治臺灣起,歷經鄭氏治臺、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臺灣十分暢銷的輸出商品? (A) 樟腦 (B) 茶葉 (C) 蔗糖 (D) 大菁(藍靛)。
5. 從「護番禁墾」到「開山撫番」,顯示清朝政府在處理漢番關係上有何改變? (A) 漢番衝突擴大是政策轉向的主因 (B) 清廷治臺以同為外族之同理心摒斥漢人文教 (C) 漢化政策趨向全國化,藉以宣揚政令 (D) 隨著對外時局影響而改變。
6. 老師要學生解說清領開港前的「區域分工」。甲生說:「臺灣是遠東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故在國際貿易的經濟情況下,臺灣貨物與西方各國產生互補的區域分工。」乙生說:「區域分工是專指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臺灣供應中國短缺的米糖,中國供應臺灣不足的棉布、針線、鼎鍋等日用品。」丙生說:「區域分工不只是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同時也是與遠東國家的貿易通商。」以上三生所言何者正確? (A) 三生全對 (B) 甲生 (C) 乙生 (D) 丙生。
7. 明清以來,臺灣開發的方向是由南而北,再由西而東,其可由下列何事得到證明? (A) 物產的分布 (B) 行政區的增設 (C) 鐵路的建造 (D) 山地的開發。
8. 所謂「各分氣類,糾集庄眾互相焚殺」,這是屬於臺灣民變中的哪一類型? (A) 番變 (B) 官逼民反 (C) 反清復明 (D) 分類械鬥。
9. 清領前期的臺灣呈現移墾社會的特質,請問當時社會中的領導階層為何?
(A) 羅漢腳 (B) 各族姓的祭祀公業 (C) 科舉或捐官取得功名的士紳階層
(D) 以土地或商業起家的豪強。
10. 下列有關「減四留六」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是劉銘傳的賦稅改革 (B) 將大租額減為原有的四成 (C) 免除大租戶的正供 (D) 認定小租戶是地主,繳納稅款給政府。
11. 臺灣從移墾社會,轉型到定居社會的現象是在何時完成? (A) 鄭氏治臺 (B) 清領初期 (C) 雍正放寬渡臺禁令 (D) 臺灣開港前後。
12. 西來庵事件平定後,第一批受審的二千多人中,竟有 866 人被判處死刑,如此嚴酷的判決,日本法院係引用下列何者來裁判? (A) 民法 (B) 「三一法」
(C) 「六三法」 (D) 「懲治叛亂條例」。
13. 同治、光緒年間,清廷積極開發台灣的主要目的為何? (A) 鞏固對台灣的統治 (B) 加速台灣內地化 (C) 加強中國海防建設 (D) 增加政府財稅收入。
14. 1921年以後,台灣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比1911~1915年減少,而番薯消費量卻增加,主要原因何在? (A) 自美洲引進新作物增加糧食的選擇性 (B) 台灣完成綠色革命,稻米產量成長並大量輸入日本 (C) 日治時期生活困苦,人民吃不起米飯 (D) 稻米因天災歉收。
15. 清朝官員認為:「臺灣大患有三,一竊賊,二械鬥,三謀逆。三者其事不同,而為亂之人則皆無業之游民也。」由這位官員的看法可得知,臺灣械鬥發生原因是 (A) 中央鞭長莫及 (B) 臺灣吏治差 (C) 臺灣民眾本性好鬥 (D) 臺灣生活就業不易。
16. 屏東西勢忠義祠在清代稱為「忠義亭」,乃官方敕建,是為了褒揚客家人助清兵平定民變。由此看來清廷對付臺灣民亂,所採取的是一種怎樣的策略? (A) 統治措施獨厚粵民,壓抑閩人,因閩地向為海盜淵藪 (B) 刻意將粵人安置於南部,閩人居住北部,以防聯手為禍 (C) 利用臺民分類仇視的心態破解民變亂事 (D) 客家人好晴耕雨讀,考上科舉為紳者特多,不會發動民變。
17. 「霞海城隍廟」是大稻埕最著名的廟宇,每年的城隍祭典更是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