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交通的现代理念和技术.doc

发布:2016-12-01约3.46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路堵了车”还是“车堵了路” 交通有三大问题:第一是拥堵问题,第二是污染问题,第三是能源短缺问题。北京现在的小轿车突破200万辆,舆论哗然。一派人主张大幅度控制,因为已经到了极限,甚至超过了极限,这派人被称为“车堵了路派”。他们认为虽然市政府不停地修路,路修了一环又一环,但拥堵状况毫无改善。还有一派叫“路堵了车派”,他们认为堵车的原因是路太少,认为200万辆汽车的保有量相对北京1300万人口来说,数字还小得很呢,以城市整体规模看,700万辆汽车的保有量才适合,因为在国外,差不多是两个人一辆车,现在的问题是路堵了车,路不够,管理不到位等。 是“路堵了车”还是“车堵了路”已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的主张是“车堵了路”,这牵涉到两个概念,即汽车保有量和汽车行驶量。中国人买车都是为了跑,但外国人买车不都是为了跑,有数字为证:轿车方面,美国、日本、法国的轿车保有量分别是中国保有量的15.5倍、7.31倍和3.29倍,但耗油量,美国的轿车只是中国的2.5倍。技术上的差距固然存在,但根本的问题是,美国每6.15辆车中只有一辆在跑,而中国是有一辆跑一辆,极个别不跑。更何况北京规定轿车10年要报废,所以,买了车,立刻就跑。在纽约,小轿车有800万辆,加上公共交通车辆等大约总共为1200万辆,但在大街上跑的才200万辆。所以,从车辆的行驶来说,北京市已经超过了纽约,但纽约的道路面积比北京多多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必须采取限制车跑的方针。因为,中国的人口现在是美国的4.5倍,人口专家预测未来人口将稳定在16亿,这将是美国人口的6倍。美国东、西部都可以住人,但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中国的生存密度空间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美国的十倍,其逻辑后果,中国城市里的人口密度也将是美国的十倍。个别城市如北京、上海可能人口更稠密。所以,期望人均道路面积和美国一样是不可能的。要在人口高密区使交通畅通的唯一办法,我想只能是减少多占道路面积的车辆。每个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时,将占有多少道路面积,这笔帐是不得不算的。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布局问题。如果在某些商业区、行政区、学校部署得不是很合理,让车辆都到某个地区集中的话,那么交通拥堵也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北京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不是应该在布局上多一些考虑,包括城市中心区域的迁移,“保密”大院的开放,等等。如果宏观问题不彻底解决,仅在微观上下功夫其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的。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现在,北京这方面的问题确实很严重,早些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占总出行人的70%,现在下降到40%以下,并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因为车堵以后首先影响的是公共交通,小轿车体积小还能开得快些,公交一堵速度就更慢,人们便不愿坐,尤其是上班族,无法保证准时上班,公交运行率由此下降,人们就改坐自行车和其他的车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在香港,利用公交出行的人占了总人口的90%,华盛顿占了80%,所以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公共交通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轨道交通,还有一种便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有地铁、城铁,还有磁悬浮列车。我赞成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磁悬浮列车,因为磁浮列车最大的好处是几乎没有噪声,300公里/小时会有一些,但120/公里几乎是没有的。它完全可以高架运行,这也就是我推荐运用磁悬浮列车的原因。 至于公共汽车,当代的思维是认为不要用燃油车,用电车,这包括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这些年来人们一直主张发展无轨电车。因为有轨电车的轨道会妨碍交通,无轨电车相对较好。虽然无轨电车离开导线不能走,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造成拥堵,但不过这个问题运用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解决,就是在无轨电车上安装一组蓄电池,如果碰到堵塞,就将“小辫子”拉下,启动蓄电池,绕过去,在某些合适的地方再接上电网。蓄电池平时一面行走一面充电,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并且所耗电量不大,充电也十分方便。一般来讲,电车的成本比起燃油车成本要低,而且没有污染。有了蓄电池,尤其有锂离子蓄电池的电车更能保持无轨电车的机动性。我以为这是值得推荐的并要大声疾呼的新型公共交通工具。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就是私人交通。私人交通有两种形式:小轿车和电动自行车。我赞成小轿车改成电动小轿车。现今北京首要污染源便是来自小轿车。但电动车也会发生拥堵,所以也不能过度发展,因而最好的补充就是发展电动自行车。我赞成发展可折叠的轻便电动自行车。从家骑到站,折叠上公交,到站再拿下来骑。北京现在的上班模式是“两辆自行车加地铁”,从家门口到地铁骑一辆自行车,下了地铁在那里还有一辆。这种模式上班是可以的,但到其他地方就很不方便。有了电动自行车,或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对公共交通来讲,可以将站点拉的长一些,以便提升公交速度,有便于吸收客流。对近距离交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