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喎诊疗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张店区中医院针灸科诊疗方案
口喎(2012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的“口喎”、“卒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是指茎乳突孔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
诊断标准
参照1991年7月出版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一)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二)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茎乳孔以上,可出现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的感觉障碍或疱疹,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液减少。
(三)实验室检查:
1、特异检查:面部肌电图检查示,失神经点位如正相、纤颤电位出现,运动单元电位时限、波幅异常等。
2、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血流变、血脂、肝功、
肾功等检查。
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后颅窝病变相鉴别。
三、中医证型
(一)风寒袭络:起病突然,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口角偏向健侧,伴畏风恶寒,面肌发紧,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二)邪热壅络:起病骤然,以一侧耳枕部疼痛,耳部疱疹,耳鸣重听为首发症状,继则出现该侧口眼歪斜,伴心烦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滑数。
(三)风痰阻络: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伴颜面作胀,头重身软,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四)瘀血阻络: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拘紧抽搐,伴神疲倦怠,面颊筋肉萎缩,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四、针灸治疗常规
(一)体针
1、主穴: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2、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针向目内、外眦),睛明;口歪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3、操作: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度角,分别透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是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每隔0.5寸1针;四白两透采取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度角,分别透向目内眦、目外眦。除睛明、下关捻转补法外,余穴均用捻转泻法。各穴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28天为1疗程。
(二)电针:取阳白、太阳、颧髎、地仓、颊车、合谷等穴通电20min,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跳动、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电针介入治疗时间为发病1周左右。
(三)耳针:交替选择面颊、眼、目1、目2、肝、口、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四)穴位注射:急性期:用VitB1100mg、VITB12500ug,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承浆穴交替注射;恢复期:用加兰他敏2.5mg、ATP20mg、VitB1100mg混合液或黄芪、当归2ml混合液,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承浆、曲池、足三里穴交替注射;后遗症期:用冬眠灵25~50mg,于上述面部穴位交替注射,每穴0.1-0.2ml。
(五)皮肤针:取穴: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合谷、翳风等。操作:以梅花针叩刺,局部皮肤微红为度,1次/日,10次为一疗程。
(六)麝香隔物灸,取穴:太阳、阳白、地仓、颊车、颧髎。
(七)面部推拿疗法,采用运法、摩法、按法等手法治疗患侧面部。
(八)中药分期辨证治疗:
早期:辨证风寒在表,治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为主
防风10克 防己10 荆芥10 羌活10
葛根10 川芎10 当归15 僵蚕10
全蝎5 天麻10 鸡血藤10 生王不留行10
白芷10 路路通10 橘络10
中期:辨证经络不通、经筋失养,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桃仁15 红花15 葛根10 川芎10
当归15 僵蚕10 全蝎10 天麻10
鸡血藤10 生王不留行10 路路通10 橘络10
蜈蚣2条
后遗症期:辨证气血亏虚、经筋失养,治则滋补肝肾、柔筋通络
桃仁15 红花15 葛根10 川芎10
当归15 僵蚕10 天麻10 鸡血藤10
路路通10 橘络10 蜈蚣2条 乌梢蛇10
土元15
五、疗效评价
采用第五届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会上一致推荐的House-Bracn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法(以下简称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见附表)。
痊愈:症状、体征全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