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项目负责人:吴建文
1.项目简要说明
本项目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以下简称建筑装饰)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由建筑工程(工民建方向)、建筑工程(钢结构方向)、园林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构成的土建类专业群的整体提升。主要进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等建设。建设资金总投入297万元,由学院自筹。其中建筑装饰专业建设220万元(实训基地建设167万元、师资队伍建设35万元、课程建设10万元、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8万元),专业群建设77万元(师资队伍建设20万元、课程建设40万元、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17万元)。
2.现有基础及优势
我院建筑装饰专业是四川省首批设置的高职专业,多年来,我们在专业教学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对建筑装饰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突出职业岗位要求,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院“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思想,造就了建筑装饰专业“校内实训生产化、工学结合校内化;校外实习分散化、公司培养延续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校内实训生产化、工学结合校内化 在学院组织下,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完成了学院国际语言中心、技术中心、图书馆、旧教学楼、行政楼、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学生食堂等33个校内装修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或监理任务,学生勤工俭学费10余万元,毕业生在校内至少完整的参与了一个以上的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校内实训生产化”,实现了知识向技能与应用的转化,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保障,缩短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工学结合校内化同时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采取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将专业教师流动到学院内部的基建处和社会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工程决算和审计等工作。近三年累计完成中立公司办公楼装修工程、学院2个学生食堂装修工程等47个产学结合项目,促进了“双师型”教师成长。在土建专业群的专任教师中,拥有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1人、二级结构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建造师2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人,四川省注册造价员2人,建筑咨询师8人,工种考评员9人,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
校外实习分散化、公司培养延续化 德阳建筑装饰企业以密集型的小公司为主,适合校外分散实习,一个公司在某一岗位安排2名左右的学生顶岗实习,公司和学校分别派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在公司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又为公司无偿服务,调动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和公司延续用工关系,一个高年级学生又带一个由专业学习导师推荐的低年级学生,几个同学用课余时间轮流到一个公司进行在岗带薪实训,学习导师作为顶岗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后台,保证公司的该岗位一直有实训学生,并按公司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毕业前半年,80%的同学实现顶岗实习。
3.建设目标
以建筑装饰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建设具有持续发展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实验实训条件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配套进行工学结合的建筑装饰专业“实训环节”的整体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支产学研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建成综合水平较高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4.建设内容
(1)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查毕业生就业岗位(明确主体岗位、关键岗位、覆盖岗位和上升岗位),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3—5年后,行业发展对主体岗位、关键岗位和上升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的影响,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技术 (行业)标准,国外本专业高职(专科)人才培养资料;完成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调研报告(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征求企业家意见,修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并制定专业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按主次关系,制定工学结合的专业计划;制定工学结合的理论课和实训环节教学标准(内容明确、要求具体、质量与考核标准),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双证制”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认真组织工种操作培训和鉴定。建设经费8万元。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费计划
项目名称
经费(万元)
合计(万元)
2006
2007
2008
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
1
2
为合作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
2
2
4
修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0.5
0.5
1
修定人才培养方案
0.5
0.5
1
合计
0
4
4
8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和目标
建设项目
现有基础
2007年9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08年9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4个合作企业,3个校外实训基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80%
预期目标:为合作企业开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