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工作总结_1.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技处工作总结
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科技处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按照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党代会目标责任要求,牢固树立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理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内部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学校确定的各项任务。现就XX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情况
1.以争取国家级等标志性科研项目为重点,精心组织各类项目申报工作。一是进一步拓宽项目申报渠道。重点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有关项目,主动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二是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在确保申报数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外联系,邀请校外专家指导,提高申报质量,确保国家级项目立项数较快增长。XX年,我校共申报国家基金117项,组织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重点等省部级项目共计179项。参与申报863计划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获批国家基金16项(其中国家社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2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各净增2项。
2.规范在研项目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完成质量。一是精心编制《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文件汇编》,规范各类在研项目的管理和经费使用;二是认真梳理到期和逾期未结题项目,加大各类项目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的检查,督促在研项目有序合理进展;三是规范项目验收形式,提升项目质量。今年集中举行“国家社科基金开题报告会”,邀请省哲学规划办及科技厅等相关领导专家现场点评,并给出课题研究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而加速研究,提升质量。在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组织协调工作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对在研项目过程的跟踪管理与服务,保证在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本年度办理二类项目结题2项,三类项目结题20余项,四类项目结题50余项,完成项目任务书签订47项,同时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进展报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期检查等项目过程管理工作。
3.组织科技成果及科研奖励的申报工作。XX年,科技处组织推荐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及XX市科技进步奖,获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XX市科学技术奖1项。
4.创新科技管理制度,提升科技管理效能。继续推进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从项目的申报、立项到结题等过程,实行制度化管理。一是修订和完善了科研管理文件。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工程大学科学研究预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一些科研平台的管理办法。XX年启动了“校级国家基金预研项目”申报工作,资助项目19项。二是规范科研项目校内评审机制,为保证公平公正,一方面进行限额推荐,另一方面临时聘请评审专家对材料进行匿名评审,评审全程纪委监督,专家独立评分。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科技管理的效能。
5.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科研氛围。XX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交流和辅导报告,先后组织专题辅导报告10余场;同时对二级学院学术交流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了二级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营造了全校上下学术科研氛围。
二.产学研活动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1.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XX年我校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面,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我校与XX市XX区、XX市XX区签订校区全面合作协议书。双方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围绕优先发展产业中的重大、关键及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全面合作。先后参加“安徽省XX市十校百企产学研对接活动”,公布技术需求信息73项;参加“安徽高校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推介暨校企合作对接会”,发布我校科技成果7项;参加“XX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农业高新技术产学研对接会”,发布我校科技成果9项,大会现场签约1项;参加“XX芜湖产学研合作暨科技招商推介会”工作。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XX年共签订横向合作项目53项;合同认证率达100%,与去年相比经费增长率达%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XX年度,我校XX年度共获批各类软科学研究项目25项,其中省级3项,10余位教师被聘为XX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平台建设。XX年以“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为契机,强化各类科研平台建设。按照学校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申报提升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类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