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推拿治疗学重点.pdf

发布:2019-02-16约2.19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推拿治疗学 第一章 绪论 1. 《皇帝岐伯按摩经》十卷,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推拿专著。 2. 《黄帝内经》记载推拿治疗的病种还有卒口僻(面瘫)、肢体不仁、肿痛、胃痛等。 3. 《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中的“员针”和“鍉针”作为辅助推拿器械,并出现“膏摩”治法。 4.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 5.推拿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四因制宜 6.补法:整体调整脏腑、局部流通气血、借助药物外治 7.泻法:通便法,利尿法 第二章 脊柱病症推拿 一、落枕 1.症状 (1)诱因: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睡眠时颈部处于某一体位时间过久,或颈部受风寒等。 (2)疼痛:颈项部疼痛,一般多偏于患侧,头常歪向患侧,疼痛向患肩、项背部牵掣放散。颈部不能自由旋转后顾,侧向视 物时常连同身体同时转动。 (3)活动受限: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主动、被动活动均受牵掣,动则症状加重 2.体征 (1)肌痉挛:患侧颈部肌肉痉挛紧张,触之呈条状或块状,常可累及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或肩胛提肌。 (2)压痛点:若在胸锁乳突肌处有肌张力增高感和压痛者,为胸锁乳突肌挛;在锁骨外 1/3 处(肩井穴)或肩胛骨内侧缘有 肌紧张感和压痛者,为斜方肌、斜角肌痉挛;在上三个颈椎棘突旁和同侧肩胛骨内上角处有肌紧张感和压痛者,为肩胛提 肌痉孪。 (3)活动受限:以颈部左、右旋转运动受限最明显,甚至要转动身体才能看清两侧的情况,严重时各方向活动均受影响。 (4)其他颈部各项试验检查无神经根性受压症状。 3.手法:一指禅推法、㨰法、按法、揉法、拿法、弹拨法、拔伸法、扳法、擦法 二、颈椎病 1.病因病机:颈椎间盘退变是本病的内因,各种急、慢性颈部损伤,感受风、寒、湿邪侵袭是本病的外因。 2.分型及诊断: (一)颈型颈推病 1.症状:(1)表现为患者颈部前屈,旋转幅度明显减小,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等出现肌紧张性疼痛。 (2)肩胛肩区有酸痛感和沉重感,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经常出现“落枕”样现象。 (3)颈部有僵硬感,易于疲劳。 2.体征同“落枕”。 3.辅助检查同“落枕”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症状:(1)颈项部或肩背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受刺激或压迫的颈脊神经的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 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当颈部活动某一姿势时,上述症状会加重 (2)一侧或两侧上肢有放射性痛、麻,伴有发沉、肢冷、无力、握力减弱。 (3)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或发硬、发僵,或颈呈痛性斜颈。 2.体征:(1)颈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甚至反弓,脊柱侧弯。上肢及手指感觉减退,严重时可有肌肉菱缩。 (2)颈部有局限性条索状或结节状阳性物,在病变颈椎节段间隙、棘突、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手指放射性 痛、麻常与病变节段相吻合。 (3)患侧肌力减弱,病久可出现肌肉萎缩。 (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可出现阳性。 (5)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三)脊椎型颈椎病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症状:(1)持续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记忆力减退、偏头痛等。 (2)可伴有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嗜睡等。 (3)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可出现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等急性发作。 (4)可伴有颈肩臂痛或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2.体征:(1)病变节段关节突关节压痛。 (2)眩晕发作时可出现猝倒,但神志清醒。 (3)旋颈试验阳性。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症状:(1)后枕部疼痛,头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可伴有耳鸣、耳闷感。 (2)心率增快或减慢,有心前区闷痛、心悸不适症状。 (3)肢体发凉或热感,肤温降低或增高,肤色发白或潮红,多汗或无汗,疼痛或痛觉过敏交替出现。 2.体征:(1)两侧颈椎横突前压痛明显。(2)部分患者出现霍纳征。 (六)混合型颈椎病 3.治疗原则:消除肌痉挛,纠正椎骨错缝,恢复颈椎内、外力平衡。颈型以纠正颈椎紊乱、缓解肌紧张为主;神经根型以 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为主;椎动脉型以行气活血、益髓止晕为主;交感神经型以益气活血、平衡阴阳为主。 4.手法:㨰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拿法、拔伸法、扳法、旋转提颈法、按揉法、擦法等。 5.基本操作 (1)五线: ①督脉用一指禅法按揉法往返操作。②夹脊线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往返操作。③颈旁线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 抹法往返操作。治疗时间约5 分钟,以疏经通络,理气活血。 (2)五区:①肩胛带区由肩峰端向颈根部施㨰法、拿法交替操作。②肩胛背区用㨰法、按揉法交替操作。③肩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