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师微生物学及检验.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生物学及检验1、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2、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3、流行性感冒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4、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5、微生物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6、O/129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7、杆菌肽敏感试验:用于A群链球菌(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耐药)的鉴定。8、奥普托欣试验(OP):肺炎链球菌敏感。9、L型细菌特点:生化减弱;渗透压敏感,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不定,多为G-;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10、L型细菌常见菌落有三种:油煎蛋样菌落(L)、颗粒型菌落(G)、丝状菌落(F)。11、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12、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13、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14、细菌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15、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16、性菌毛仅有1~10根,毒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17、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18、G+等电点2~3,G-等电点4~5。19、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20、嗜冷菌最适温度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21、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22、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23、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24、1000毫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过3个。25、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三小时才杀死。26、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105度,又能防止金属生锈。27、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力最强。28、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1800~6500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29、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微米。30、高压蒸汽灭菌指示生物物种: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053)。紫外线杀菌指示生物物种: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31、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32、质粒:不依赖染色体而复制,不兼容性,转移性,指令性。主要有耐药质粒、Col质粒(编码肠毒素)、VI质粒(编码细菌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33、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在DNA中移动,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34、遗传型变异机制有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35、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一般在106~109。36、转化:受体菌直接提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 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37、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38、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39、毒力有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细菌的内毒素一般由:脂质A(主要成份)、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菌体特异性多糖组成。一般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IgG和IgM能在血中直接中和病毒。40、医院感染大多以散发形式流行。41、细菌分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42、日光灯波长约0.5微米。显微镜的分辩率为波长一半。43、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44、抗酸染色步骤和时间:5%石碳酸复红(5~10min)~3%盐酸酒精(脱到无色)—吕氏美蓝(30s~1min)。45、糖类发酵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46、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应不少于三次。47、血培养中,不能立刻接种的血标本应用SPS抗凝。48、直接镜检2h报告,最后鉴定和药敏一般不过3天,除血外,必须在24h内预报。49、肠杆菌科的强选择培养基(SS琼脂),弱选择培养基(EMB,麦康凯)。50、α溶血是草绿色溶血,β溶血是透明溶血环,γ溶血红细胞不溶解,双环。51、细菌数量达106~107CFU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