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doc

发布:2016-11-27约8.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 填空(十个:作家、作品、人物)10X1’ 分析(结合新时期作品,将其置于文学史的地位分析作品;主体为小说,涉及小说诗歌等)3X10’ 简述2X15’ 论述1X30’ 伤痕文学: 概述 新时期小说的开端,粉粹“四人帮”以后,作家敏锐地感应着民众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文学的使命,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地触及了“文化大革命”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实质。伤痕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是服务于政治的文学,在这一方面,同革命现实主义没有多大区别,因此,伤痕文学被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复归”。但伤痕文学又是广大作家对政治主动的、自发的参与和介入,因为在许多方面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思想和艺术的成规。包含两类取向不尽相同的作品。 伤痕文学对革命现实主义成规的冲击是全面的,它将“歌颂光明”、“暴露黑暗”的主次之分化于无形,将“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的“学术”之争变成一个假问题,使“写本质”、“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典型性”等始终纠缠不清的“理论原则”统统变得空洞、苍白甚至虚假,瓦解了以往借艺术之争、学术之争的思想批判、政治批判的理论基础。 伤痕文学是粗糙的、稚拙的,但是这只是挣脱桎梏后的踉跄,解除镣链后的蹒跚。伤痕文学是20C中国的“解冻文学”,就其自身来说,它打造和铭刻了几代人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集体记忆;就其影响来说,它包含了文学未来发展的诸多萌芽(宗璞的现代主义象喻、冯骥才的荒诞风格、遇罗锦的个人化叙事)。伤痕文学是在“恢复”或“复归”的口号下形成潮流的,但并非“复归”于“革命现实主义”,而是一种“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的现实主义,伤痕文学正是以这种非常质朴的方式向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回归”。它总体上说是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宣泄,但是批判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作品及思想: 发轫之作:1977年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也可以将其视为当代文学创作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作品揭露了“四人帮”对青年一代在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急切呼声,为文学创作真实地反映十年动乱的社会生活打开了通道。 卢新华处女作《伤痕》:形象地概括了“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严重的心灵创伤,从而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中杰英《罗浮山血祭》、冯骥才《啊!》、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痛快淋漓地暴露了“文化大革命”的非人化现实,以沉重、凄婉、压抑的笔调,写出了“文革”对人、对文化的野蛮摧残和残暴蹂躏。 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郑义《枫》等:含泪带血地倾诉了十年动乱给亿万家庭造成的不可平复的巨大创痛,暴露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大浩劫的历史本质。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揭露出“文化大革命”的专制主义性质,描写了人民群众与之之间的艰难抗争。 以上作品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予以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首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这一大批作品直面现实,以千百万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动摇着“文化大革命”的“神圣”基础,从1978年以来,人们就开始用“伤痕”来指称这类作品,此后,伤痕文学遍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文类,发出了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 作品分类: 两类作品: 大体上承袭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弘扬的是革命理念,讴歌的是英雄人物,尤其是坚定的共产党同“四人帮”的斗争。 王蒙《最宝贵的》、吴强《灵魂的搏斗》、陆文夫《献身》、王宗汉《高洁的青松》、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以及《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红玉兰》《将军吟》等 表现的主要是平民百姓在“文革”中的生活遭遇,以此传达出个人对“文革”的感受。 ①《我该怎么办》《在小河那边》《枫》《啊!》《我是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弦《记忆》、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一批作品的主人公远没有英雄人物的那种觉悟,更不可能进行什么斗争或抵抗,他们只能听仍命运的摆布,默默地承受人生的不幸;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而是充满了灾难和死亡、眼泪和鲜血、荒诞和悲哀。这类作品经常被批评为“格调低沉”、“色彩晦暗”、“不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暴露多于讴歌”等,由此可以看出,这类作品已经逸出了或者根本就脱离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规范。也就是说,伤痕文学在思想上的暴露性和批判性与艺术上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远远超出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限度,其本身就是以暴露“革命”的阴暗面,对“革命”作出了文学的批判,这是20C后期文学对“革命”的宏大话语发出质疑、批判乃至颠覆的一个开端。 之后刘克《飞天》、礼平《晚霞消失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