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行特征 1、传染源: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2、传播途径:肺结核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与传染的。 3、易感人群:与尚未被发现或治疗不彻底的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肺结核病人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与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集体生活和工作的人群。此外,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肺、糖尿病患者、胃切除术后或长期使用免疫制剂者等,肺结核发病较高。 流行特点 (1)结核病患病率下降缓慢:1990年全国肺结核病标化患病率是和标化涂阳肺结核患病率是与2000年比较,十年间年递降率分别为5.4%和3.2%。(2)农村结核病疫情高于城市:2000年农村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和涂阳患病率分别是是城市的1.86倍和1.7倍。(3)非项目地区高于项目地区 预防结核病的传播 1、控制传染源,即及时发现和彻底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 2、保护易感人群,为所有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密切接触者接受结核病相关检查,给结核菌感染者中的高危人群服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减少传播的可能,如不随地吐痰、注意人口密集场所的通风和环境卫生,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学校和集体生活环境中发现肺结核病人处理 学校和集体生活环境是人群密集区,人们接触密切,而肺结核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在此环境中出现肺结核病人极易造成蔓延,严重时还能造成爆发流行。因此,当学校和集体生活环境中出现肺结核病人,特别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时,首先要让肺结核病人离开集体环境并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其次对接触人群进行必要的检查已发现有无其他人患病,如发现异常,可及时治疗,如无异常,3个月后最好再进行1次检查。 预防措施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建议 全校开展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保证健康教育课的落实,让教职工和学生了解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基识。 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师应注意教室、宿舍多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督促住校学生勤晒衣被,参加户外活动;在流行季节,学校要落实晨检登记和报告制度,并注意监测和搜集所在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发热、流涕、咽痛等症状者,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向学校领导汇报。 配合当地公共卫生所搞好预防接种宣传工作,教职员工和中小学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麻腮风、水痘等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发现学校教职工、学生中有呼吸道传染病可疑者,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采取家庭留观措施,并报告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确诊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教职工、学生、儿童应严格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并暂停其在校工作、上课和学习,直至其完全康复。 儿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永嘉县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 吴南海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特别是中小学生、儿童和体弱多病者。儿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包括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发病多以小儿为主,近年来大年龄组儿童发病有增多趋势。孕妇患麻疹后可引起早产及自发性流产并可增加胎儿的危险性。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常并发中耳炎、支气管炎、脑炎等,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储存宿主,麻疹病毒只能自然感染人和一些类人猿。 麻疹的临床(1) 潜伏期 10-12 天 前驱期 2- 4 天 高热 咳嗽,鼻炎,结膜炎 柯氏斑(Koplik氏斑,口腔粘膜斑) 初起时在第一臼齿对面的两侧颊粘膜上,该处粘膜充血,有0.1~1.0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所引起的红晕,形态小,数目少,在日光或日光灯下才容易查见,以后迅速增多,有时彼此融合,使斑点增大,弥散整个颊粘膜似鹅口疮。 多数病人在出疹后1~2d内即完全消失 口腔粘膜及粘膜下炎症引起的局部充血、渗出、细胞浸润、坏死及角化。 麻疹的临床(2) 皮疹 前驱期2-4 天开始出现。 出疹顺序:首先在耳后发际出现,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自上而下地逐渐散布全身,2~5d达高峰。 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随即增多,呈鲜红色,以后融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