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重要性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较多,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议题主要包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研究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的转变过程。D.Gale.Johnson等认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事和战略考虑,二是缓解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食品需求缺口。Sen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应通过赋予社会和个人公平的权利与能力,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展这种能力,以根本改善食品安全状况,而不能仅仅依靠增加食品供给一个环节。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食品安全的研究由国家行动转向市场行为,由生产行为与供应总量拓展到消费行为与分配状况等,即强调“每一个家庭都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强了对食品品质需求、食品卫生与营养安全,以及食品获取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问题的重视。IFPRI的Von Braun等在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中指出,食品安全除了基本的获取安全外,其他如健康、卫生的环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照顾的能力等因素,也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Vandana Shiva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意味着足够的、安全的、营养的以及文化安全的食品。
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的内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供给安全(Food Security),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它涉及食品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学者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供给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对人类健康有共同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从环境、生态、社会等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了界定。张文学等在对食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过程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概念。吴泳将食品安全提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上,并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对食品安全做了探讨。周应恒等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李磊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性概念,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消费效应的全过程,既包括生产安全,又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又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又包括未来安全。
(二)关于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或因素研究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消费因素、管理因素、生物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等。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食物供给链。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水、土壤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农产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性,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市场和政府失灵,如假冒伪劣、食品标识滥用、违法生产经营等;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和技术带来新的挑战等七个方面。
国内陈君石、刘秀梅、吴苏燕、谢敏等也从环境、消费、管理、生物、技术等角度分析了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认为目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其次是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导致农作物和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如瘦肉精事件等。徐晓新从食品流通链条出发,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陈兴乐认为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信息不畅、婴儿营养不良病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王志刚、周洁红等对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因素做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的程度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认为收入、消费者的安全忧虑度、对绿色食品的了解度、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尚在法律标准、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杨万江、李怀等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包括: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制度缺乏创新激励;食品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理性;食品生产者机会主义特征明显;制度执行不力等。
(三)关于解决食品安全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