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教育叙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育叙事
赵秀伟
在推行新课标 ,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 如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 , 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高科技 , 广信息 , 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 , 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 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 ,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是主体 , 要寻求学生的参与意识 ,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就要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 ,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 应把传授知识 , 发展智能 , 培养学生创造力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结合我日常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谈一下体会:
例一:超越“离群心理”
表现:我班上有三个成绩好的同学, 每次召开主题班会总是不积极参与,在下面做作业,看书,既不参加讨论,也不发表个人见解。学校大型集会、运动会等,他们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课。
调查:找他们调查,他们说: “升入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出路,干哪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耽误时间。” “我母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分析: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效应的余波, 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形成了
“离群心理。”导致兴趣狭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这样
的人,学科成绩再好也只是书呆子一个,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成为 “有知
识、无品德的危险品”。
教育策略:超越“离群心理”。
1
⑴认识“离群心理” ,矫正思想观念。 找他们分析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
告诉他们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讲:一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升
学率的压力,只重抓学科教育,轻抓或淡抓其他活动。二是父母的“成龙成
凤”观点偏狭影响。上述客观上对三位同学“离群心理”形成起着潜移默化
的影响。主观上讲,由于同学们对未来社会 “用人观” 和人才标准认识不足,
把人才标准绝对化,对“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过分析,使他们明确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更高, 通过沿海地区有些行业技术工人工资高于
硕士生工资的例子,告诉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是
适应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 使之端正思想观念, 树立科学的人生
观。
⑵寻求超越方式,进行积极超越。 “离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把“主题班会”改成“主体班会”,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实际问题, 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说话内容, 如在跟一个喜欢迟到的同学说句心理话的主体班会上, 要求他们先送一句话给那位同学。 总结时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和说话内容予以肯定和表扬, 学校大型活动动员他们参加, 并布置项目要求完成。 二是树立其在集体中的位置, 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 科技制作等集体活动, 取得荣誉,便予以庆祝。三是发现其他同学的离群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别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离群转变为亲群。
⑶时时给予鼓励,处处进行督促。在组织他们进行超越“离群心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波折与反复, 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 更要靠教师鼓励与督促。上述三个同学在开始接受超越“离群心理”教育时表现很积极,
2
但后来也有再回头的趋势, 这时,就不失时机地再给其布置参与和主持活动,对他们关心集体、 兴趣不断提高的进步予以表扬, 并督促他们制定 “参与班集体活动计划” ,逐渐加大其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频率, 对其评语也随之提升,使之逐步告别“离群心理”,形成集体观念。
效果:现在一同学曾两次主持班级 “主体班会” ,两同学报名参加校 “文艺宣传兴趣小组”,其学科成绩仍保持班级中的位置,有时还略有进步。
例二:告别“垃圾文学”
表现:上思品课时, 我发现一男同学桌面上乱七八糟写了许多字, 其中不乏格调低下的句子。 无独有偶,政教处查找在厕所乱写乱画的人时, 又包括了他。
调查:调查中得知, 该同学经常在书摊借阅不健康的书刊, 出入网吧游戏厅,并摘抄了一大本格调较低的笔记。
分析:一是受到不良书刊影响, 从中学得一些低级趣味的言辞。 二是成绩较差,无所事事,寻求刺激。三是班级对此类事情教育不够。长此以往,该生将成为精神颓废的街头混混。
教育:校家合教,校街联教。
⑴对焦点,创环境。把该同学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偏差作为解决问题、 教育该生的焦点, 与家长沟通, 要求家长和老师配合起来, 经常检查他读的课外书籍,请家长出资给其购买科普读物, 在其房间悬挂内容健康, 积极向上的名言锦句。在校阅读课中,督促其借阅《少年文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刊,并要求他把摘抄本交给老师检查。
3
⑵联社区,展风采。联系学校周边社区中的“文明小区”,有意识的组
织该生一类的同学到社区,与文明家庭一起开展“读一本好书”、 “唱一支
好歌”、“作一副对联”活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