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彩色图像处理.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彩色图像处理
学习目的要求
1、 了解色空间概念
2 、 掌握几种数字图像常用色空间的变换
3、 了解伪彩色增强
7.1 色度学基础
7.1.1 彩色视觉基础
人眼所见的色彩,其理论基础最早是由 Newton 于 1671 年利用三棱镜自然光通过后分离
出不同的色彩表现,称之为光谱(Spectrum) 。
图 7-1 波长 380∼780nm 之间电磁波,引起人眼颜色感觉不同,简称可见光。
紫、蓝(430∼470 nm)、青、绿(500∼530 nm)、绿、黄、橙、红(620∼700 nm)
颜色是外界的物理刺激表现出来人的感觉。
复色光。自然界见到的单色光机会不多,一般都是复色光。
光谱分布。单位波长对应的辐射量称为光谱密度。光谱密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成为光谱分布
函数。射入人眼的光的光谱分布决定了发光体或反射和透射物体的颜色。
E
λ
图 7-2 射入人眼光的光谱强度分布决定了发光体或反射和透射物体的颜色。
当人类将色光经由Newton 的实验分离后,便开始着手研究色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1
1802 年,Thomas Young 重新定义色彩三原色说,其假设自然界所见的所有色彩均可由
三原色组合而成。另一方面,亦假定人眼內有三种视觉接收细胞,每一种细胞负责单一色彩
的感应、接收。大约 50 年后( 由于某些部份未详细记载) ,Helmholtz 再加以详细补充及改进
原有的学说,成就现今 Young-Helmholtz 理论。
直到 1861 年,Maxwell 研究色彩並实验而制作出第一张彩色影像,因此也证实了三原色
说的理论基础[Malacara, 2002] 。
人眼能辨别不同颜色的机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目前已经比较清楚。颜色视觉理论
主要从两大理论,一个是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另一个是赫林的“对立”学说,
发展到最终的“阶段”学说理论。
(a) (b)
图 7-3 人眼颜色感觉的三色理论. (a) 三种锥细胞;(b)三种锥细胞不同的光谱敏感特性:
L-cones, most sensitive to red light (610 nm) ,M-cones, most sensitive to green light (560 nm) ,
S-cones, most sensitive to blue light (430 nm)
“三色”学说。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是扬⎯赫姆霍尔兹在 19 世纪提出的(Young
1802-Helmholtz 1886) 。们根据红、绿、蓝三色(称作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各种不同颜色的混
合规律,假设人眼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光作用于纤维上能同时引起三种纤维的兴奋,
波长不同,引起三种纤维兴奋不同,每一种神经纤维的兴奋引起一种颜色感觉。20 世纪生理
学证实了三种锥细胞的存在,分别有不同的光谱敏感特性并且测的的三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的
视色素的光谱吸收峰分别约在 440~450nm ;530~540nm ;560~570nm 。
“对立”学说。另一个是赫林的 “对立”学说,对立学说的概念在 19 世纪后期 Hering(赫
林 1878)就提出了。三色学说很好解释了三原色混色规律,但在解释如色盲现象是遇到困难。
赫林论证了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光与绿光组合怎样就产生了黄光,或论证了有视觉缺陷的人
无一例外的容易将红色与绿色或黄色与蓝色相混淆。基于如下事实:“红/绿”代表人没有描述
颜色“微带红的绿或微带绿的红” 的经验(而有微带黄的绿或微带绿的黄、微带绿的蓝或微带
蓝的绿、微带红的蓝或微带蓝的红,如图依次可以描述为“黄/绿”、“蓝/绿”、“红/蓝”,但是你
不会做出一块“红/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