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3 学年至 2014 学年
第 一 学期
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 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 201110700129
姓名 莫玉桂
任课教师 文昕
交稿日期 2014-2-16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 期
探索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影响
摘要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发达程度。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城市化、城镇化一个重要转折点和标志。中国大陆2011年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取得辉煌成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种发展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威胁。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困难,而在“后危机”阶段,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后城镇化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首先,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重点是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实现市民化,收入水平提高,并享受到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扩大市场需求,促进消费。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0%;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9%。城镇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城镇化可激发投资需求。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等,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消费和投资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可以加速由外需依赖向内需主导的转变,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而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又可以有效带动全社会的消费和生产。要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向以城镇化来驱动、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轨道。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在市场和消费需求等方面提升工业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也能够推动旅游、餐饮、娱乐、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能有效优化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农民在实现市民化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素质不断提高;其他各类人才也不断向城市汇集,带动市民整体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加速城镇化建设,可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繁荣城市经济,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覆盖,促进全社会提高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局意义上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主线在于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众所周知,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多地少,这就好比九亿农民老是挤在一块不大的土地上搞大会战一样,给我国人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具体意义上看,加快城镇化进程至少会带来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与效果。其一,有利于农村人气、财气的集聚与整合;其二,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三,有利于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其四,有利于农产品商贸与流通;其五,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科学重组,全面提高农业的科技化生产水平。一句话,城镇化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变。因此,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一个大方向。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