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幼儿教学心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幼儿教学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决定了幼儿学习什么、怎么学以及最终学习的结果,所以,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多层面的设计。而教学大纲的拟定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幼儿教师必须了解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大纲的拟定
拟定教学大纲,就是系统地列出教学内容、编排内容要点与顺序、分配教学时间等。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幼儿阶段不可能将大量的内容都教给他们,这就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加以适当的编排。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并依据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培养目标,来拟定具体的教学大纲。
虽然教学内容随不同科目而不同,但在选择、拟定、编排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1.适当性原则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适合幼儿的年龄、已有经验、能力、需要、兴趣等;适合时令、节日;适合人文及风俗习惯;适合幼儿园的环境与设备等。 ,
比如根据幼儿的年龄,使他们从不同层次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螺旋式课程,即围绕着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在广度、深度两方面不断扩展,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学习有关身体四肢的知识时,可以教3岁的幼儿辨认出四肢的外形、特征、名称和位置,并因拥有四肢而感到自豪;教4岁班的幼儿认识较为直接、较为形象化的四肢的用途;教5岁幼儿去感觉四肢的功用以及这些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等较高层次的学习。
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是制约新的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则幼儿有兴趣来学习,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否则,让幼儿学习那些脱离其生活现实的一些内容,即使幼儿勉强接受,也难以真正理解。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降低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从与幼儿关系较密切的事物开始,然后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展,进而认识范围较广阔的环境中的事物。
2.顺序性原则
表现在选择与编拟教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幼儿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教材,使各阶段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与衔接,避免机械重复或相互隔离,最大程度地利用经验之间的迁移作用,来建立网络化的、有机的认知结构。
比如,幼儿认识事物时,是由容易、简单的开始,逐步进展至较深、较复杂的事物。在简单的事物中获得的成功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幼儿顺利地发展至学习较为复杂的内容。
再如,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依据事物的外表作出判断。因此,他们对于具体的事物较易理解。在选择与编排教材时,就应先提供具体的内容,让幼儿能充分运用感官进行学习。待幼儿对事物有了具体的形象认识后,再进展至抽象的学习。
3.发展性原则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仅要反映该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顺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将幼儿身心诸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随着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能只局限于某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还应包含建构知识的方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应形成的学习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幼儿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教学内容应该给幼儿提供广泛接触生活、自然与社会的机会,以满足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通过“跳一跳”,才可以“够得着”,不要迁就幼儿的水平,或直接给予现成的,应给幼儿充分的空间来展现其主体性,让他们去发展。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设计教案,就是详细计划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活动,阐明在预定的时间之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等。具体来讲,要考虑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而达到的结果。它决定着教学方向。教学目标也是幼儿的学习目标,只不过前者以教师为出发点,后者以幼儿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详细,具有可操作性。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