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中的文化因素..pdf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中国崛起中的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
化遗产,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新文化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而如何对待
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石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
的和平崛起之路,政治崛起、经济崛起、文化崛起,三者缺一不可。文化精神成
果对于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意义不言而喻。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平崛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评价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
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
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
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
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
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
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
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
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
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
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
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
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
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
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
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
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
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
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
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
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
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
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
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
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