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3.doc

发布:2017-06-08约3.7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 林学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邓明明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其中选有222篇文章,其时间与空间跨度极大。这两百多篇的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作者也是各个时期的典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从而较客观及全面地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而正是因为文选时间跨度大,其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绞尽脑汁。 因为喜欢中国古代文化的缘故,所以对蕴含丰富古文知识的《古文观止》也是情有独钟,但是,因为毕竟文学基础不够,所以读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但是也在苦恼之中增长了很多知识。 首先,《古文观止》中涉及到很多的古代礼仪方面,而且很多都是在现代被简化或者废除了的,所以要了解一篇文章,必须要借助于其他的书籍以求读懂、读透。但是,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时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况且要是每篇课文都这样读下去,那得读多久啊。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一篇时代的文章,它不止是一篇文章,仅仅局限于辞藻、语段,只局限在文学史,更多的是见证并记载着时代文化,反应当时的人文内涵。在《古文观止》中更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如所选的《左传》的几篇文章。在国君,诸侯,士大夫等人的对话当中感受到上古时期即使衰落但仍充满魅力的严谨儒雅的礼仪。每每因此了解了一种新的礼仪时,总是不自禁地想象着那些画面,并由衷的为之感叹。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也能有所领略。本以为学了几年的古文,那么就可以无甚阻碍地阅读其他的古典文献了。但是在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因为这里涉及了很多的古文知识,是我之前不曾接触到的。尤其在读比较前时期的文章时,有很多字都是较为生僻,但是在古文中却是经常出现的。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本想抱着侥幸的态度不去管这些不曾见过的家伙的,却总在后面的文章中遇到,最后只能乖乖地扛着本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奋战。 并且,之前也曾说到,这本书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很大,所以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古代文章的一些体裁。本书所选的大部分是精湛短小的名篇,可以在接触忍耐底线之前把握其内涵和形式之美。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汇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礼仪文化,文学知识,哲学精神,故而须继续细读,深读,而不只是不求甚解。想来,要是能将此书读透,那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更近一步了吧。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捕蛇者说》究竟所云何是,不甚清楚。时过八年,其内容也几乎遗忘殆尽,惟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残存记忆之中——大概是生来对蛇的敏感吧。现已站上讲台的我,再次捧读起《捕蛇者说》时,忽顿觉字字是凝重的血,声声是沉痛的泪,令人沉思无限。? ??? ?? 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以“六十岁矣”。 这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初期(746—810)这段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坏。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随意增设税收官,巧立名目,多立名目,使人民不堪重负。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国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实则是欺骗百姓的手段而已。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真正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事实如陆贽所言:“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 加税时还谎称“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然则“息兵已久,加税如初”。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景象更凋敝,农民生活更窘困。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难怪柳宗元感叹:“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惨绝人寰的流亡图   读罢此文,一幅流亡图始终萦绕于脑际,怵目惊心。只见一群衣衫褴褛,哭声呜咽,人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荒郊野外。他们拖儿挈女,背井离乡,一路颠沛流离,饥不能饱腹,冷不能御寒,病不能医治。为了寻找心中的那方避难之所,他们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辗转迁移。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