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用 财政政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一、财政政策理论概述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理论概述
(一)财政政策的涵义 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以财政理论为依据,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称。
2.财政政策的目标
是财政政策所要达到的期望值
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包括: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收入公平分配
经济增长
3.财政政策工具
是政府所选择的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
包括:税收、国债、财政支出
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宏观税率(税收总额占GDPD的比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政府提高宏观税率,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对国民经济产生收缩作用;降低宏观税率,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上升,对国民经济产生扩张作用。
其次,政府通过税种的选择和税率的调整影响社会需求,使宏观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状态下的均衡。
4.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①收入分配
②货币供应
③价格
5.财政政策的类型
按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功能划分,有:
A.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在经济衰退,社会需求不足时,可实施该政策。
背景(经济衰退时期)、手段(减税、增支)、目的(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有财政赤字。
B.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在经济繁荣,存在过度需求时,可实施该政策。
背景(经济繁荣时期)、手段(增税、减支)、目的(抑制社会需求、消除通货膨胀),有财政盈余。
C.中性财政政策,是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不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收支保持平衡。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
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至2004年,由于经济增长下滑,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
2005至2008年,由于国民经济出现局部过热,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其内容有:
①控制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低财政风险。
②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有保有压。与经济过热有关、直接用于竞争性领域的投入要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如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卫生、科技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③推进改革,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
资,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推进改革有两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结构性税制改革;二是支持教育、社会保障、卫生、收入分配等改革
④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我国经济也迅速降温,失业率上升。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
增加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加大对廉租住房的支持力度等。 2009年中央财政公共投资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税率调整政策。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
三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
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三农”和民生支出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积极性财政政策的特点是思路新、导向明、力度大、工具多。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重把握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完善有利于扩大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