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详解.doc

发布:2016-03-23约1.03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级08金融1班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2008 级 金融学 院 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生姓名 庄梦琦 学 专 业 金融学 班级 1班 2010年 6 月8日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08金融一班 庄梦琦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 居民储蓄 人均可支配收入 多元回归 一、引言 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国也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2011年4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5.3%。控制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运行称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在保持合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充分释放居民储蓄的巨大购买力对于改善目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困境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此,本文通过选取通货膨胀率、实际存款利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四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计量模型,探讨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如何有效调节居民储蓄以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居民储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对居民储蓄的研究主要基于经典消费储蓄理论,通过进行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因素分析和实证检验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建议。 国外研究的基石是经典消费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 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基于预防性储蓄假说理论,通过对中国居民面临的个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定性分析以及实证检验,得出了预防性储蓄过高是造成我国居民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旨在启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用以扩大内需、确保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建议。卢君生、蔡锐(2004)[]基于欧文费雪的跨时消费理论检验了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认为居民收入、实际利率对于储蓄有正效应,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对储蓄有负效应,此外,居民遗产动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约束也会影响储蓄,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对城镇储蓄和乡村储蓄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其中,实际利率对城镇储蓄的影响较为明显,名义利率则对乡村储蓄的影响较为明显。董章清(2006)[]简要回顾了居民储蓄的研究历程,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五个指标检验了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均衡的发展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慎重调整存款利率、改善我国其他的投融资市场环境等四项政策建议。孙丽(2007)[]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发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等都与储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张琳(2007)[]纳入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之一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维持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