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AC0832数模转换实验报告131219x.doc

发布:2017-01-23约1.19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报告 基于DAC0832的数模转换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单片机控制技术----用单片机控制外部数模转换设备,实现D/A转换; 2.熟悉DAC0832芯片的内部结构、引脚功能、各种工作方式下的工作时序; 3.熟悉并掌握51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学习硬件电路设计; 4.学习C51单片机编程、调试方法。 二、实验任务 利用51单片机控制DAC0832生成正弦波电压输出。 三、实验器材 C51单片机 一块 DAC0832 一块 LM324 一块 单孔板 一块 导线 若干 直流稳压电源 一台 示波器 一台 四、实验原理 1. 系统方案确立 1)硬件电路工作原理 图4-1 信号发生器的硬件框图 MCU作为单片机微处理系统,通过Keyboard输入可以产生正弦波数字信号的程序,使MCU输出正弦波数字信号,通过DAC0832数模转换,变成正弦波的模拟信号,用示波器显示出来。如图4-1所示。 2)程序工作流程 图4-2 信号发生器的程序流程图 2. 硬件电路设计 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组成 单片机最小系统是指用最小元件组成的单片机工作系统。对MCS-51系列单片机来说,其内部已经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在外部只要增加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即可构成单片机最小系统。下图所示便是MCS-51系列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由单片机芯片和典型的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构成。 图4-3 典型的时钟电路大多采用内部时钟方式,晶振一般在1.2~12MHz之间,甚至可达到24MHz或更高,频率越高,单片机处理速度越快,但功耗也就越大,一般采用11.0592MHz的石英晶振。与晶振并联的两个电容、通常为30pF左右,对频率有微调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单片机系统的印刷电路板(PCB)时,晶振和电容应尽可能与单片机芯片靠近,以减少引线的寄生电容,保证振荡器可靠工作。 典型的复位电路大多采用上电自动复位和按键手动复位组合电路,电容的大小直接影响单片机的复位时间,电容值越大,复位时间越短,一般为10~30uF。 2)数模转换工作电路的设计 我们选中DAC0832进行DA变换。但DAC0832输出的是电流,我们要输出电压信号。因此我们选用如图4-4 工作电路。 图4-4 两级运用放大解决输出双极性电压的问题。输出电流经放大,输出电压: Vref:DAC0832的参考电压(通常为+5V) R2与R3的比值确定输出电压的偏移范围;R1与R3的比值确定输出电压的大小。 DAC0832与MCS-51单片机的电路连接如图4-5 所示。我们选择单片机的P2口为数字量的输出口,同时DAC0832采取直通转换模式,即输入寄存器和DAC寄存器为直通模式,数字量从单片机P2口直接接到DA转换器进行转换。 图4-5 3. 软件设计 1)定时器的设定 本系统输出正弦波周期为20mS。用查表法实现正弦波的相幅转换,再将幅度值经DA转换、低通滤波,生成连续变化的正弦波电压。 正弦波相位等分为1/250,因此步进时间为80μS。我们选T0定时产生该步进时钟,设计如下。 我们用的MCS-51单片机是的频率是11.0592MHz的,并且是用16位的计数器,用定时器T0进行计数。所以根据实验原理里写的初值计算公式可得我们需要的初值X为: 转换为16进制为 FFB6H。所以对定时器进行赋值TH0=0xff,TL0=0xb6。 因为选用时T0的计时器,并且是16位,所以TMOD控制寄存器中的低4位:GATE=0, =0,M1 M0=01,所以TMOD=0000 0001,转换为16进制为0x01。 与此同时,TCON控制寄存器中的TR0=1。 定时步进由T0中断控制。所以中断允许寄存器IE中的总中断控制EA=1,同时也要开启T0中断,即ET0=1。 以上设置在系统初始化中完成。 2)相幅转换 由于在程序中,我们是用查表法来输出正弦波数字信号,250个数字量为一个正弦波周期2π,这就说明表中的每个数字量有其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