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6章解热镇痛抗炎药.课件.ppt

发布:2018-11-05约4.26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排泄: ?尿液pH值对水杨酸盐排泄影响很大,水杨酸为弱酸性,尿液碱化时药物解离多,肾小管重吸收少。 ?如药物过量中毒时,可用NaHCO3碱化尿液,使排泄加速,降低血药浓度。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 ☆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血栓素(TXA2)合成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前列环素(PGI2)合成。 ☆ 临床用药时剂量的选择 血小板膜磷脂 环氧化酶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ADP TXA2 阿司匹林 小(—) PGI2合成酶 PGI2 拮抗 大(—) 抑制血小板聚集 酸化胆道 用于治疗胆道蛔虫 抑制尿酸再吸收;促尿酸排出 用于治疗痛风症 3 其他作用 临床用途 ? 各种慢性钝痛和感冒发热(复方制剂) ?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首选 ? 小剂量防止血栓形成(50-100mg/d) ? 胆道蛔虫病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 ? 凝血障碍:严重肝损害、 低凝血酶原血症及VitK 缺乏者禁用。 ?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禁用。 水杨酸反应: 剂量≥5g/d,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甚至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等中毒表现。 急救: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 瑞氏(Reye)综合征: 1、少见,但后果严重 2、儿童,青年伴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多见 3、慎用:水痘,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者 药物相互作用 将某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从结 合部位置换出来→游离型↑→作用↑: 与香豆素合用 →抗凝作用↑→出血; 与甲磺丁脲合用→降糖作用↑→低血糖;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抗炎作用↑→ 诱发溃疡。 与呋噻米合用竞争肾小管分泌部位→水 杨酸排泄↓ →蓄积中毒; 与甲氨蝶呤合用防碍其从肾小管分泌→ 毒性↑ 二、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作用特点 ☆ 解热镇痛作用强 ☆ 几乎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小儿退热首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6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要求: 1. 重点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应用和不 良作用 2.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每类药物的作用特 点和临床适应症. 3.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其 机制 ☆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 本章所属的这些解热镇痛抗炎药虽然化学结构不同,但有共同的作用基础——抑制PG合成,为了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区别,将这类药物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共同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 而抑制PG的合成 COX-1 COX-2 药理 COX-1 COX-2 结构型 诱导型 生成 固有的,存在于 诱导产生,存在 正常组织中 于受损伤的组织中 功能 稳定细胞功能, 具有强的致炎、 保护细胞 致痛作用 抑制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COX-1 和 COX-2的特性比较 PLA2 糖皮质激素 — LT 支气管收缩 5-脂氧酶 PG合成酶 PG TXA2 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PGE2致炎发热致痛,血管舒张收缩子宫,PGF2血管收缩,收缩子宫 PGI2 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聚 花生四烯酸 膜磷脂 NSAIDs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 发热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 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原→ 下丘脑前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