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川崎病-临床执业医师儿科辅导.doc

发布:2017-09-09约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川崎病-临床执业医师儿科辅导 川崎病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之一,为了方便广大临床执业医师的复习,医学教育网特搜集整理了有关川崎病的相关的复习资料,供广大临床执业医师考生学习参考! 定义: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鉴别诊断 应与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类风湿病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炎心脏炎互相鉴别。 创伤性气胸的预防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所包含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于本病的预防,积极观察,防止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创伤后血气胸可进一步发展,且多合并有内脏和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其它脏器损伤时死亡率高。因此需严密地观察患者,防止合并伤的发生。 2、血胸的观察与护理 血胸在胸外伤中的发生率可高达75%,要及时判断胸内出血是否继续及出血速度,可依照以下2点来判断:①输血补液后,病人血压、呼吸情况改善不明显;②胸腔闭式引流放出积血后,如平均每小时引流量大于100mL且为鲜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心理护理 由于创伤多为突发,病人对突如其来的事故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现实,易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病人交流,简单介绍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及预后,使其消除紧张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与此同时尽快进行静脉输液、吸氧。对于施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者,术前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使患者能充分理解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手术时护士应守护在病人身边,关心体贴病人,使他们的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抢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