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开展体育运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doc

发布:2018-01-26约1.9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展体育运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 张亚男 福建省南安市体育学校 362300 摘 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的需要。全社会应关心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开展体育运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教师 伴随着21世纪教育改革的脚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深入到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在教育理念改变的前提下,也潜在的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而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运动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不容忽视体育运动在教师心理健康上的作用。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一样,都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不健康的身体也一样,会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教师对工作丧失兴趣、麻木、缺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导致不钻研、不求新知、满足现状。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育的发展。 2.教师的心理健康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师既是学生的行为榜样,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一旦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诸如易怒、急躁、情绪不稳定等,会影响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潜能。更有人格扭曲的教师打骂、体罚学生,造成影响学生心理成长,出现消极、恐惧等心理障碍。 3.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学业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这些压力、矛盾、困惑、不解等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需要心理辅导者—教师帮助学生排解,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形成。那些对学生专横、用侮辱性言语伤害学生自尊的老师,学生产生对教师及至家长、同学的敌对、逆反、报复心理,使道德人格丧失。而心理健康的教师以愉快而平和,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乐观、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可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全社会都应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1.体育运动能培养教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体育运动充满了无限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体育运动可以使教师体格强健,并能在愉快、喜悦的情绪中体验艰险、困难。体验中极尽自己的潜能克服艰难困苦,并乐于挑战,从中获得乐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教师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2.体育运动能培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群体性体育运动中,多涉及竞赛。参与者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角色,需要和队友很好地配合,尽职地完成任务。在每一次协作中,人们会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彼此团结、融洽、易于接近,增强教师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3.体育运动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心??承受能力 坚持体育运动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并能使教师在成功、失败中磨练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体育运动是教师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 教师教学中多重角色的需要,势必造成多重压力。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冲突,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疏通、缓解。研究表明:有氧运动、灵敏练习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健美、游泳、跑步、网球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能显著发展积极情绪,对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的人改善明显。 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实施 1.社会、学校创造体育氛围,组织开展体育运动,减缓教师压力 2.学校投入、健全体育活动设施,使教师开展体育活动能方便、有效 3.学校建立教师体育活动监督机制,确保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持续性、全体性 4.教师加强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重任,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教师们都来参加体育运动,全面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王丽荣 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 [2]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