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谢丽霞.doc

发布:2018-01-27约2.3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谢丽霞 九寨沟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20例普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10例,了解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评价两组的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5%>83.6%,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2.7%<12.7%,P<0.05)。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病房护理、危重症护理以及康复指导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普及和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普外科;护理质量         普外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每日需要接待许多病情复杂的患者,其治疗任务繁重,护理工作难以面面俱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外科治疗效果[1]。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需要进一步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给予患者者以优质护理服务,改变常规护理的单一模式,从多个层面出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治疗与康复。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20例普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20例普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58例,女性52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38.4plusmn;5.6)岁。其中阑尾炎37例,急性胆囊炎40例,肝胆结石22例,胃癌6例以及其他类型普外科疾病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37.8plusmn;5.9)岁。其中阑尾炎36例,急性胆囊炎42例,肝胆结石23例,胃癌5例以及其他类型普外科疾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对照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尽快熟悉病区环境,认识责任护士及主治医师。而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的给予干预。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及手术流程,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及普外科手术的正确认知,帮助其放松心态,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其予以治疗的信心[2]。②安全防护: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履行其职责,加强病房巡视及病情观察,不疏漏任何一处细节。筛查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③弹性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普外科护理的工作效率,同时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和负担,更加积极、热情的投入到护理工作当中,保证普外科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3]。④康复指导:患者在出院前需要接受康复指导,评估其病情,并告知其康复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对饮食、用药以及日常活动加以指导。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评价护理工作质量,并根据患者的意见进行改进[4]。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plusmn;s)和(%)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通过t值和 检验资料,结果满足Plt;0.05,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如表1所示:      3.讨论   为了有效提升普外科治疗效果,需要提升其护理质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患者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普外科手术在入院治疗后,需要给予患者以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等基础护理服务,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风险防护,给予患者以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加强风险因素的排查,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建立新型护理模式,实行弹性坐班,即便是在护理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证护理的效率和质量,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出院患者需要给予其康复指导和安全教育,使其严格执行医嘱,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其尽快恢复[5]。   综上所述,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对于提升普外科护理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赢得患者???满意和认可,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