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药理学课后思考题研究.doc

发布:2016-08-13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 (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 (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 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或去除起毒性作用?对中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 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 (2)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又分慢性和急性毒性:分别表现在人体的不同系统 A 中枢毒性: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嗜睡、抽搐、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 例细辛,引起口唇、舌尖发麻。 马钱子所含士的宁兴奋脊髓中毒可产生惊厥 B 心血管系统毒性: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悸 率失常;蟾毒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大量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D 消化系统毒性:部分苦寒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下降,有的药甚至引起肝毒性:如黄疸、肝肿大、肝细胞坏死等。有肝毒性的成分靛玉红、斑蝥素等。 E主要表现为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血尿、蛋白尿 甚至肾功能衰竭。 F 抑制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雷公藤、斑蝥抑制骨髓。 (3)变态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表现有:药热、皮疹、哮喘、黏膜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中药中的大分子蛋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变应原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4)致畸、致癌、致突变 例雷公藤、款冬花、木通中的马兜铃酸都有致癌、致突变作用; 半夏,特别是生半夏,具有很强的胚胎毒性。 槟榔报道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作用, 细辛所含黄樟醚等是公认的致癌、致突变物质。 第四章 中药配伍原则是什么? (1)配伍目的: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 (2)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是“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熟悉。 (3)原则:①充分利用相须、相使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②应用烈性、有毒药物时,采用相畏、相杀配伍,以消除或减弱毒性。 ③避免相恶配伍导致药效拮抗而削弱原有功效。 ④避免相反配伍增强毒性或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七情”中,“协同”、“拮抗”、“减毒”分别指什么? 答:协同:相须、相使 拮抗:相恶、相反 减毒:相畏、相杀 举例说明中药产地、品种、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的不同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三大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1)品种与产地: 品种:中药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 产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植物内在成分的影响很大。 同一药物,产地不同,相同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作用强弱不同 (2)采收与贮藏: 采收季节应适宜;根茎类中药:宜在晚秋地上部分枯萎,或初春发芽前采收; 果实类:一般宜在充分成熟后采收;花类:含苞待放时采摘最佳; 叶类:在开花前盛叶期或花盛开期采摘最佳。 贮藏应干燥、低温、避光、通风。贮藏时间不宜过长。 (3)举例: ①品种:菊科黄花蒿和青蒿相比前者含青蒿素,有抗疟作用,后者无抗疟作用 ②产地:如同时黄连,云南产的要比四川产的疗效好 ③采收季节:第四季度收的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的含量比其他季节都高 ④贮藏条件:如三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