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学期中论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姓名:张童学号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班级:统计学01班指导教师:刘琼芳重庆大学2015年12月摘要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形成,重点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及其与《巴塞尔协议》的内在联系,随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形成,本文介绍了资产风险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风险资产管理理论,以及巴塞尔体系的形成、COSO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也详细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及《办法》与《巴塞尔协议》的内在联系。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现状的分析,本文介绍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发展过程,重点从统一授信风险管理体系、三位一体授信决策体系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发展现状,并对比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指出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巴塞尔协议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总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体现出了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从亚当·斯密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 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到 80 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巴塞尔体系的形成、COSO 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发布,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概括来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风险资产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五个阶段。1、资产管理理论自银行业的产生起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近 200 年时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一直放在资产管理上。形成了许多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准备金理论、亚当·斯密的真实票据理论、普鲁克诺的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和资产转化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银行如何把资产管理好并维持其流动性。该理论过于偏重流动性和安全性,牺牲了盈利性,不利于鼓励银行进取精神。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向欧洲美元市场、联邦资金借款来扩大资金来源。负债管理理论是为适应工业化国家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的经济繁荣、金融市场长足发展、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通过竞争抢夺金融市场份额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给银行传统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创新与活力,是对银行传统信贷管理理论的突破,标志着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更富有进取性。该理论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是却更多地依赖外部经营条件,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贝克(Becker)于 1977 年提出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并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伴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种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如资金汇集方法、资金分配方法、线性规划法、缺口管理法等。每种管理方法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无论哪一种资产负债管理思想和方法都反映了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保持资产流动性的理念和方法。4、风险资产管理理论1974 年,原联邦德国的赫尔斯塔银行和美国的弗兰克林国民银行这两家著名的国际性银行的倒闭事件引起国际金融界极大的震惊。银行风险及银行监管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结果是 1988 年 7 月《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颁布实施。该协议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其核心内容是给出了资本的定义,统一了业界对资本构成的认识,引进了风险资产比率的概念,根据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业务项目确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并提出了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使银行的信用膨胀得到了约束,加强了银行对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视。《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向风险资产的管理,标志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完善和统一。5、全面风险管理理论1985 年,由 AICPA、美国审计总署、FEI 等机构共同赞助成立了美国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 Tread-way 委员会,旨在研究财务报告舞弊原因,其中研究内部控制不健全引发的舞弊原因的调查委员会,简称COSO(The Committee 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