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本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其相关计算。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相连,符合高一学生的知识深度和认知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培养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量,理解其微观本质,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行为之间的联系。
2.变换观念与平衡思想: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平衡思想,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化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保持批判性思考,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以及简单的化学计算方法,对化学实验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2.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具体的案例来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化学计算中正确运用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此外,学生可能在处理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教师的指导来克服。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辅以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探讨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化学方程式计算过程,以及微粒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微观世界。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1摩尔水是多少体积?包含多少水分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好奇。接着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照片,如苹果、糖、水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a.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摩尔、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
b.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如何使用摩尔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c.运用案例研究,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实际化学问题中的应用。
d.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关系,并解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10分钟)
a.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计算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
b.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强调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c.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4.课堂小结(5分钟)
a.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其计算方法。
b.总结学生讨论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常见的错误。
c.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作业布置(5分钟)
a.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
b.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c.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发展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相关化学概念:介绍物质的量与分子数、原子数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b.实际应用案例:提供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化学工业中的反应物配比、溶液的制备等。
c.化学实验:介绍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溶液的浓度、计算物质的量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d.相关化学历史:介绍物质的量概念的发展历史,如道尔顿原子论、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等,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e.化学技术发展: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分析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拓展建议:
a.鼓励学生阅读化学相关的书籍、杂志和科普文章,以增加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