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引导式教育疗法在儿童综合康复中的运用.doc

发布:2018-01-29约2.2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引导式教育疗法在儿童综合康复中的运用 常建洛(江西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141-01 【摘要】 目的 引导式教育疗法在儿童综合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依据家长自愿的原则对2011年至今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儿进行神经生物学疗法康复(运动训练+穴位按摩+理疗+针灸)+引导式教育(治疗组)和神经生物学疗法康复(对照组)二种疗法进行疗效比对分析。结果 对照组治疗的患儿在运动功能的恢复、语言康复、智力提高和心理健康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的患儿。结论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体系。教育的目的是以有效功能代替原来的功能障碍,帮助患儿建立健全人格,要求患儿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确保学习进程中充满兴趣,使患儿在智能、语言社交,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同步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1]。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疗法 儿童综合康复 运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012年在我科康复治疗的137例患儿按家长自愿的原则分为二组,治疗组84例,脑瘫56例,病毒脑恢复期18例,脑外伤恢复期10例;年龄1岁8月—8岁不等,平均年龄4.7岁;男51例,女33例;症状包括四肢运动功能障碍,不能独坐和站,剪刀步、尖足,双手不会抓物,手口眼协调性差;肌张力高,肌力差;自我生活能力差;不会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入厕、语言障碍、社交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智力障碍等;对照组53例。脑瘫39例,病毒脑恢复期7例,脑外伤恢复期7例。年龄2岁-8岁不等,平均年龄4.5岁,男30例,女23例;临床症状与治疗组大同小异,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①治疗组:引导式教育,通过功能评估后,将不同年龄、不同功能情况的患儿分为不同的小班,每天安排1节不同的训练课程,内容包括音乐、儿歌、游戏,课程充满趣味性和直观性,开始时可由家长辅助患儿训练,慢慢地减少辅助的成分,达到让患儿自己训练的目的。提供条形床、凳,梯背椅、运动垫等,让患儿利用双手的抓握来固定自己的身体,控???异常反射,促进中线发展;如训练患儿爬行时,通过“猫捉老鼠”的游戏和颁发五角星来完成;用儿歌或节律性语言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小步骤,让患儿边说边做,将语言转变为行动;吃饭时一手抓住木条床,固定自己身体,另一手握勺吃饭;双手抓住梯背椅,练习行走;双手抓握还可帮助屈曲的肘关节伸直。不会坐的患儿可由家长扶持、面向梯背椅训练坐位平衡。② 对照组:采用普通神经生物学疗法康复治疗。 2 疗效评定 入组后,对每一个患儿都做出以下四方面的评定,疗程结束后再次评定进行对比。4个方面是:①智能:3岁以下用Gesell智测法,3岁以上用韦氏智测法进行智力测试对比。总DQ提高治疗组32分,对照组27分。 ②语言社交: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CRRC版)和构音障碍二种方法进行。③运动功能:用GMFM66项测试法检测。④生活自理:用ADL评价法进行评价。 3 结果 经神经生物学疗法康复+引导式教育法治疗的患儿在运动功能的恢复、语言康复、智力提高和心理健康方面均优于单纯神经生物学疗法康复治疗的患儿,见下表。 组别 参与人数 智能 语言社交 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84 50 21 13 85 46 30 8 90 55 23 6 93 45 21 18 79 对照组 53 26 10 17 68 24 15 14 74 27 15 11 79 10 20 23 572 4 讨论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体系。是针对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智力、语言障碍儿的综合治疗体系。教育的目的是以有效功能代替原来的功能障碍,帮助患儿建立健全人格,对患儿语言、理解、智力、情绪、性格、行为和人际关系、日常生活机能和文化课等结合起来进行教育训练,使其以“全人”姿态得到全面的发展,要求患儿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确保学习进程中充满兴趣,使患儿在智能、语言社交,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同步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 引导式教育要求引导员在上课时既要生动活泼,做到表情丰富,模仿动作和声音惟妙惟肖,又要认真对待。还需要自备教具和挂图,编儿歌,写教案。制定训练计划。要懂得幼儿心理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