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前 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受到了重视和发展;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逐步实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转变,同时国际化大市场大流通的日趋成熟及加速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质量的管理越来越成为决定我国工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使我国高等工商管理教育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需要考虑,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各财经院校、经贸院校纷纷上马办起了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短短几年时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从总体规模上已呈供略大于求的态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发展也很快出现了深层次的问题:如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快适应经济和企业发展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院校开展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我国高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其中本科层次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分布在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财经类专业,另一些则分布于部委和地方办的财经院校、经贸院校,各院校的办学条件、资源优势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综合性大学学术风气浓厚,常常在理论研究方面居于前沿,培养的人才以专业理论见长,而理工类大学侧重于培养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财经院校与经贸院校侧重于面向工商企业培养经营管理的实用型人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财经院校与经贸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于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理论辨析
关于课程
有关课程的定义十分丰富,在我国,“课程”一词最初主要强调的是学程,如在宋代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中,所谓“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此处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而在英语世界中,“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race course)”,有学习进程之义,意为引导学生继续前进,以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近代学校兴起以来,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课程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内涵,但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其定义大都含有“教学的内容和计划”,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本文使用的课程定义为: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这里需将课程置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一层次理解,高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关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规划,专门研究课程内容如何选取和优化组合的问题,它把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度和活动方式的总体规划体现出来。它在教师看来是“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则是“学什么”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
高校课程的设置是复杂的,可以分成多种类型,通常对同一专业系列课程的分类方法有:从课程的层次结构上分,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提供关于基本科学理论、文化素养及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而宽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提高道德水平;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体现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则吸引学生在专业上向精深发展。从修课的形式上分,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指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它从根本上规定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需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助于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扩大知识面、发挥专长,它增加了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可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必修课与选修课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必修课是根本,选修课则起辅助作用。课程类型还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分,理论课程将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理论课程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但今天人们认识到,高校不仅培养具有理论思考能力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实践课程不是理论课程的附属,有其独立的作用,除了验证所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着重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上。
各种类型的课程在外延、内涵上互有交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各类型的课程之间应保持合理的配置及科学的比例,这样,使它们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