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在新型城镇化下的对策研究.pdf

发布:2017-07-20约9.07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在新型城镇化下的对策研究 [摘 要]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转型,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诸 问题。各种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被相继提出,即所谓新型城镇 化。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主要是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人 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于一体的城镇化模式。传统城镇化被诟病的最主要原 因是由于空间分布不合理而带来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传统城镇化存 在的问题,必须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问题。珠江三角洲作为城镇化高度发 展地区,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之后,城镇化水平高达80%以上,随之而来的是 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耕地大量流失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为此,珠江三角洲 从城市空间组织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空间最优组织模式, 寻找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珠江三角洲;空间组织 1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1.1 传统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已经超过50%。传统城镇化的快速推动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 代价,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扭曲了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农村巨额的资金,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随着城市发展环 境的转变,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各种“城市病”不断涌现,交通拥堵、环境恶化 、耕地大量流失等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另外,伴随着我 1 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外延扩张,“大规划”“大扩张”“大景观”等 粗放式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镇化问题出现了不同表现形式,在理论上表现为“ 假城市化”“伪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等现象。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不同专家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 各有不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 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 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 获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减缓和消解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 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新型城镇化包括五大内涵: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 谐、环境友好、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化,是维护农民权 益的城镇化,是善待外来人口的城镇化,是产业结构 化的城镇化,是生态环境 友好的城镇化,是发展民主法治的城镇化。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 新型工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 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资源集约化、 城市现代化、城乡统筹化”的城镇化。“资源集约化”是对新型工业化的有效响应;“ 城市现代化”是从追求城镇化量的扩张向功能提升和结构 化转变;“城乡统筹化 ”是用一体化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社 保一体化, 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其发展理念表现为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 谐发展,以人为本”。 2 概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下的城镇化新发展模 式,注重区域和城市综合发展,突出城乡统筹、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公共服务均 等、社会和谐发展、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城市发展模式。 2 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空间环境 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展需求,是新型城镇化空间结构 化的基本动力。当前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诉求,除了基于现有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亟待改善外,城市发 展转型、城市居民发展诉求的提高等,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社会、空间环境 。 2.1 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发展动力,以工业化促 进人口城镇化和用地的非农化使用,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化高度发展区域被誉为“ 世界工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土地问题,迫使工 业经济的发展转型。这种转型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工业经济自身内部的升级转 型,从独立、低端、有污染的产业转型成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环境影响小的现 代高端产业;第二,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城市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 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工业城市与服务型城市发展 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