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系统分析 第二章 系统分析.ppt

发布:2017-05-12约7.72千字共7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模型与模型化简介 模型化 模型化就是为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构模的过程 3.模型(化)的地位与作用 3.模型(化)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4.模型的分类 概念模型: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的。形式上分为思维、字句或描述的。 5.建立模型的一般原则 ① 建立方框图 6.建模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 ②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③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④确定模型的结构; ⑤估计模型的参数; ⑥实验研究; ⑦必要修改。 7.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4)老手法: 2、系统结构的表达方式 二元关系的性质 二元关系的集合 系统结构的表达方式 ?有向连接图: ?图的基本的矩阵表示,描述图中各节点两 两间邻接的关系,记作A。 ?矩阵A的元素aij 定义: 汇点:矩阵A中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 在可达矩阵中存在两个节点相应的行、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则说明这两个节点构成回路集,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节点即可代表回路集中的其他节点,这样就可简化可达矩阵,称为缩减可达矩阵,记作Mˊ。 (1)区域分解:将系统元素分成相互独立的子系统 (2)级位分解:对各子系统元素进行分级 (3)提取骨架矩阵 (4)画有向图 将M分级重新排列 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数(“1”元素最少)的邻接矩阵叫做M的最小实现二元关系矩阵,即骨架矩阵,记作A’。 骨架矩阵 (二)解释结构模型技术(ISM) (Interactive Structure Modeling) 1.作用:主要描述系统构成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适用于一些宏观问题的定性分析。 2.任务:通过构造解析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条理分明、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结构图) ISM技术的基本思想: ISM技术的核心: 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处理,建立系统问题的递阶结构模型。 (三)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 在可达矩阵M的基础上进行 (三)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 在M中对每个元素找出其可达集和先行集 可达集R(Si): 从该元素能到达其它元素的那些元素集合(去向) 先行集A(Si) :能从其它元素到达该元素的那些元素集合(来源) (1)区域分解:将系统元素分成相互独立的子系统 共同集C(Si):可达集和先行集中共同元素集合 起始集B(S) :系统的输入要素,在有向图中只有箭线流出,而无箭线流入。 终止集E(S) :系统的输出要素,在有向图中只有箭线流入,而无箭线流出。 (1)区域分解 7 6 5 4,6 3 2 1 C(Si) 7 7 1,2,7 7 3,4,6 4,5,6 6 3,4,5,6 5 5 3,4,6 4,5,6 4 3 3 3,4,5,6 3 2,7 1,2 2 1,2,7 1 1 B (Si) A(Si) R(Si) Si 在M中对每个元素找出其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和起始集 M= 设B中元素bu、bv, 若R(bu)∩R(bv)≠φ(bu的可达集与bv的可达集交集不为空集),则bu、bv及R(bu)、R(bv)属于同一区域, 若R(bu)∩R(bv)=φ(bu的可达集与bv的可达集交集为空集),则bu、bv及R(bu)、R(bv)不属于同一区域。 区域分解 如B中元素bu=3、bv=7 R(3)={3、4、5、6}、R(7)={1、2、7} R(3)∩R(7)={3、4、5、6} ∩ {1、2、7} =φ,故元素3及4、5、6,7与1、2不属于同一区域,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在本例中,可分成两个区域(子系统):{1、2、7}、{3、4、5、6} 将M按区域重新排列,1、3象限反映子系统之间的联系,2、4象限反映子系统内部联系。 3 4 5 6 1 2 7 3 4 5 6 1 2 7 将满足C=R的C(或R)中元素挑出作为第1级,再从剩下的元素中找出满足C=R的元素作为第2级,依此类推直至所有元素被挑出。 级位分解 区域内的极位划分,即确定某区域内各要素所处层次地位的过程。----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的关键工作。 7 7 1,2,7 7 4,6 3,4,6 4,5,6 6 5 3,4,5,6 5 5 4,6 3,4,6 4,5,6 4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