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推进湖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几点思考.docx

发布:2018-12-28约5.8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推进湖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实现湖北“十三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供需深层次矛盾,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升级,促进湖北经济行稳致远。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湖北发展难题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也处于无法绕开的结构性改革关口,能否突破结构之困,能否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关键一招。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遏制经济下行的治本之策。 “十二五”以来全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持续时间之长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湖北同样如此,GDP增幅从2011年的13.8%回落到2014年的9.7%,2015年增速继续回落至8.9%,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其背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部看,世界经济走向低迷,发达国家复苏缓慢,外需乏力;从内部看,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内外矛盾双向夹击,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转,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当前湖北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无效供给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低”:一是产能利用水平低。2015年四季度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79%。二是中高端产业比重低。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GDP比重仅16.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15.7%。三是市场占有率低。近年来我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维持在3.3%左右,传统产业产销率不断下降。四是服务业占比低。2015年我省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41.0%。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须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 从现阶段我省经济发展态势看,由于需求收缩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成本上升、库存上升、亏损面扩大、利润增幅下降,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全面提升要素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湖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供给侧改革”,主要着力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提供优质服务。2016年中央提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从湖北发展实际看,最重要的是补短板、降成本、扩消费。 (一)破难题,补短板 1.破市场竞争力弱难题,补品牌质量短板。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大省,但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我省中低端产品过剩、产销下降,而高端产品造不出、造不好。近年来我省消费市场上低端产品产销率、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而处于消费热点的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或省外供应。随着我省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预计2015年湖北口岸出境旅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0%,大量内需外流。如何以更优质的产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扩大湖北产品市场占有率,是提高湖北供给品质的大课题。 2.破发展动力不足难题,补产业升级短板。当前我省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交替期。一是传统产业拉力减弱。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增速放缓,亟待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15年全省钢铁下降0.3%、电力增长0.3%、石油加工增长2.6%。二是新兴产业支撑不够。2015年尽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增速迅猛,但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仍然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的回落,亟需大力加快发展。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通过加快本土创新组织的培育,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用新兴产业填补去产能的空白。重庆、江苏等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面对增长动能不足,湖北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增强发展后劲。 3.破支撑弱难题,补基础设施短板。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我省城乡发展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逐渐暴露出来。市政地下管网建设薄弱、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滞后,而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建设仍然欠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改善城乡环境是发展的起步,要抢抓国家政策落地的机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项目。要针对我省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明显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扩大投资,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和放大投资的乘数效应,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 4.破贫困难题,补小康短板。对照小康监测进程看,我省仍存在一些完成难度大、实现程度低的指标,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收入水平、民生支出比重等。解决590万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