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ppt

发布:2017-08-07约6.85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 (1)为家庭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2)社会工作的对象——家庭。 (3)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家庭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协助家庭发掘自身及社会资源,增进家庭功能,改善家庭关系,解决家庭困难 。 充分相信家庭自身的能力,相信家庭在调整自身系统的过程中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适时对家庭给予社会性支持,这是家庭社会工作所遵循的工作价值观。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家庭社会工作主要面对有困难的家庭,其工作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发现和得到信息的途径往往是先从个人开始的。如经济上的贫困,生活突然发生变故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带来的心理压力,这常常表现为家庭成员的无助、沮丧与丧失生活勇气。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者会从个人困难、个人问题入手引领其家庭与个人共同面对困扰,增强个人的应对能力。 (2)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个人、理解个人,是家庭社会工作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角度。 个人的喜怒哀乐可能是家庭系统作用的结果,是家庭情绪的表现。因此,家庭的改变会促进个人的转变,而个人情绪及行为的调整也会使家庭功能更健全,家庭秩序更和谐、更稳定。 (3)家庭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建立的工作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和相互信任的。 社会工作者不是拯救家庭出苦海的救世主,而是协助家庭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成长、成熟的启发者、协调者和推动者。社会工作的介入将使家庭获得来自家庭和家庭以外的各种资源,获得可以战胜危机化解困扰的支持性力量。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化 (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简单化与多样化 家庭规模小型化、简单化 多样化: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独身家庭 (二)家庭功能重心的转移 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功能主要表现在生育、养育和生产等方面 家庭情爱功能、性爱功能及家庭的享受娱乐功能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三)家庭关系感情化、平等化趋向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关系是一个等级性的伦理系统,家庭人伦纲常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转型中,人们对两性情爱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家庭关系感情化、平等化已成为中国家庭关系的主流 (四)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 在家庭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家庭遇到突发事件与变故时能够给予支持动力的家庭支持网络既存在于血缘、姻缘、亲属关系中,也分布在所居住的地缘关系如邻里、社区内。此外,单位行政、同事关系以及国家的政策、法律对家庭也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 第一,家庭亲属网络的支持仍然是当今家庭依赖的主要对象。 第二,随着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过去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受到高楼厚壁的阻隔而日益疏离;随着企事业行政机构职能的专门化,单位行政逐渐放弃对职工全方位的保护与控制,使得以往这些对家庭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网络显现出弱化的趋势。 第三,国家政府在努力为建立家庭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作用,城镇社区加大对社区居民的服务。 此外,群众团体、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日益将目光转向家庭,它们的参与将使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加完善,更能为家庭提供促进其成长的资源。 (五)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家庭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离婚率逐年上升 婚姻家庭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并正在被社会道德观念所默许。 婚姻冲突、家庭暴力成为婚姻家庭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 亲子代际间的隔阂与冲突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时表现得愈为明显 家庭养老问题日渐严峻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一)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 在我国,城市救贫依照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农村则有扶贫、救灾的专项款项。物质性服务项目还有关于家庭衣食住行的家务服务、儿童及老人托管以及医疗健康服务等。目前中国家庭社会工作主要是依托社区开展以上的服务项目。 (二)提供法律及心理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 遇到离婚、财产、继承等问题以及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子女教育、婚姻危机等问题,可以到相关机构求助。大城市开展的法律咨询援助及婚姻家庭心理辅导是专业人员进入家庭社会工作领域的标志,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化有利于家庭增强因应变化的能力。 (三)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 身处急剧变迁的社会,不断充实新的知识,调整观念,在沟通中达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每个家庭都应面对的问题。知识具有时代性,针对家庭开设的婚姻、家政、家教等教育与培训,目的在于向家庭传授现代生活观念,以推进家庭的发展。各级妇女组织、教育部门以及社区都在积极致力于这些工作。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家庭社会工作 (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 美国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全书》讲到家庭社会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