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Antifungal Agents.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表浅部抗真菌药,抗菌谱窄,对各种皮肤癣菌如小孢子癣菌、表皮癣菌和毛癣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脂肪餐可促进其吸收。 口服用于治疗皮肤、头发和指(趾)甲感染。 很高剂量对动物有致癌、致畸作用。 * 广谱抗真菌药。 在目前唑类药物中抗真菌作用最强。 可抗大部分浅部和深部真菌。对皮肤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酵母菌(新型隐球菌、念珠菌、糠秕孢子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某些镰刀菌、分枝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具有高度抗菌活性。 脂溶性高,口服吸收较好。 原形药和其代谢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不易进入脑脊液。 单次给药后t1/2为30~40 h,多次给药时4日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因此推荐采用负荷剂量用药。 药物从血浆中迅速弥散到组织,在大多数组织中本药浓度至少是血药浓度的2~3倍。 在皮肤、脂肪组织和指甲中药物浓度比血药浓度高10倍以上。 浅部真菌感染: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癣、花斑癣、真菌性结膜炎和口腔、阴道念珠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曲霉菌病、隐球菌脑膜炎、组织胞质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等。 对肝药酶的影响较小,对人类固醇代谢几无影响,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与ketoconazole相类似,但较轻。 咪 唑 类 1.抗菌谱广,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 3.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很少产生耐药性。 4.在肝代谢,抑制人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其结果有二:干扰肾上腺激素和性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因而用药者可出现男子乳腺发育、妇女不孕、月经异常等;影响其他药物代谢。 5.不良反应相同:轻微胃肠不适、肝功异常、影响其他药物和(或)体内甾醇类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 1.有些唑类全身用药毒性反应众多,临床仅能用作局部用药。 2.与咪唑类比,三唑类在体内代谢较慢;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选择性较高;对人的毒性作用较小;疗效较好。 3.各药的药理学特征有所不同,临床用途和特征有所差异。 口服生物利用度与胃酸有关。酸性环境有利于本药吸收。 吸收后分布广泛,8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15%与红细胞结合,约1%呈游离型,脑脊液药物浓度低。 主要在肝内经微粒体酶代谢,大部分由胆汁排泄。本药对人细胞色素P450影响较大,因此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较多。 t1/2随剂量增加而延长,一般剂量约为6.5~9 h。 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临床用途:多种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指甲癣、阴道白色念珠菌病、胃肠霉菌感染等 全身感染:白色念珠菌、粪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全身感染。 其所有临床应用均可被伊曲康唑所取代。 常见的有厌食、恶心、呕吐。 有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月经紊乱、男性乳房增大、性欲减退和肝损伤等。 动物实验表明本药有致畸作用。 降低胃液酸度的药物(如胃酸中和药、H2受体阻断药、H+泵抑制药)减少酮康唑吸收。 利福平、异烟肼、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药可加速本药代谢。 酮康唑对肝药酶(CYP3A4)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华法令、咪唑安定、三唑仑、环孢霉素A、苯妥英钠等的代谢。 为广谱抗真菌药,对浅表真菌及某些深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口服吸收差,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效果不如amphotericin B。 静脉给药不良反应重多。 因此本药仅局部用于治疗浅部真菌病和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 为广谱抗真菌药。 口服吸收差,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 在肝代谢灭活,t1/2为20~24 h。 局部应用:皮肤、黏膜真菌感染,疗效优于克霉唑和制霉菌素 口服应用:轻度食管真菌感染。 静脉注射:作为amphotericin B无效或不能耐受时的替代药,用于治疗多种深部真菌感。 鞘内给药:可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 全身用药不良反应较多,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皮疹、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静脉注射可引起畏寒、发热、心律不齐、血栓性静脉炎等。 丙 烯 类 为丙烯胺类抗浅部真菌药,对浅部真菌如皮肤真菌、曲霉菌、皮炎芽白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有杀菌作用。 体外抗皮肤真菌活性:比ketoconazole强20~30倍,比itraconazole强10倍。 抗菌机制:抑制真菌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角鲨烯环氧化酶(squalene epoxidase)。 口服吸收良好,由于肝脏首过消除效应,进入血循环的量约为40%。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 分布:广泛分布全身各组织。连续用药皮肤中药物浓度比血药浓度高75%,且在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