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加用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态影响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早期肠内营养加用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态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加用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月本科收治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组(治疗组)。检测患者第1天、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等营养代谢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后ALB和TF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的ALB和TF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11.57±5.25)d、(21.34±1027)d,观察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6.17±4.53)d、(13.41±874)d,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与谷氨酰胺联用可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丙胺酰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消化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起病急进展快,近年来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SAP的早期死亡率逐渐降低,感染已上升为SAP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倾向于以应用胰酶抑制剂为主的综合治疗。而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肠黏膜的重要能源物质, 大量研究证实其在创伤、应激等情况下具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下调炎性介质表达等重要作用[1]。我们采用肠内营养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对SAP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其对患者营养和细胞免疫状况并探讨其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科收治中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8~57岁,平均为(42±6)岁。所有SPA患者均符合中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标准[2]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的EEN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开始肠内营养;谷氨酰胺强化EEN组(观察组):在予以肠内营养液治疗上,静脉滴注丙胺酰谷氨酰胺04 g/(kg·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液体复苏,吸氧,抗炎、抑酸、抑制胰腺分泌、胃肠减压等。患者入院后在胃肠透视下或胃镜引导下把鼻空肠管置入屈式韧带下15 cm处,肠内营养液经鼻空肠管喂养,并遵循序贯原则实施:先予以米汤水,后整蛋白型配方;逐渐增量,后增浓度,由肠内营养泵控制;72 h达到30 kcal/(kg·d)。
1.3 检测指标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 天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分别留取两组入院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的24 h 尿液测尿氮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ALB和TF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的ALB和TF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具体见表1。
2.2 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
对照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11.57±5.25)d、(21.34±1027)d,观察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6.17±4.53)d、(13.41±874)d,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时,过度的炎性反应,使细胞因子过度生成、肠道菌群失调、生长因子缺乏、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凋亡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发生肠道衰竭,从而引起脓毒血症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而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胰腺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可以维护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但在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研究不多。谷氨酰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3]。
谷氨酰胺是人血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氨基酸。传统观点认为谷氨酰胺是体内含量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体内的氨和谷氨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可以合成谷氨酰胺[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应激状态下,谷氨酰胺消耗增加,血浆及组织中浓度下降,通过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能够改善机体状态,因而其又被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5]。谷氨酰胺是胃肠道细胞重要的代谢燃料。大量研究表明,所有快速增殖的细胞都非常依赖谷氨酰胺作为能量的来源。谷氨酰胺在骨骼肌中合成并释放。研究表明,高分解代谢状态会伴有谷氨酰胺的严重缺乏[6]。在长期饥饿、创伤、烧伤、感染等状态下,肌肉内谷氨酰胺浓度明显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