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黄东林)浅谈《道德经》与管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道德经》与管理 07市场营销 谭颖诗 浅谈《道德经》与管理 本文借鉴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浅谈《道德经》与管理的结合,并从知人善用,包容,处下,灵活变通这几个方面简单地阐述一下企业管理者应如何妙用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知人善用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提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知人善用 圣明的人擅长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使用人,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闲置他们,擅长根据不同的物件合理使用,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挥所有人和所有物的作用,使之各尽其能,各尽其用”。这可谓是最明智的。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知人善用 一个团队总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善于观察你的下属,通过工作,为人,生活,交往,言谈,性格等多方面入手,发现、发掘下属的一技之长,切实地掌握识人的技能。其次,要掌握用才之道,敢于创新、积极实践、大胆放手使用人才。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包容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包容 这句的意思是,一个好的管理或组织者,对于下属的过错或失误不是用严厉手段去强迫他们认识,而是怀着一颗包容之心,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他们自己醒悟。一个不好的管理或者组织者常常在下属经历了痛苦的教训后再去教育他们。我们不推崇强硬的方式,也不希望下属在经历了教训之后去醒悟。虽然已经明白下属有犯错的意识,仍然像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与他们交谈,在极其平淡的话语中使其醒悟,将问题消除于发生之前或萌芽之中,这样做既不使问题激化,又避免下属犯错误,效果非常好。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包容 亲和力和圆融性,是东方文化的特质。老子又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包容之难,其实难在人生哲学上,难在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自由。包容可以向正反两个方向延拓,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意味着忍辱、苟且、退守。没有黑暗,哪来光明?没有罪恶,哪来善美?没有错误,哪来正确?一个在决策层能够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吵架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有胸怀、有眼光的企业。让自己心里有别人的存在,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处下 老子又言:“善用人者为之下”。大意是善于用人的人要懂得“居下”,看似简单,却需要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常人是难以做到的。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了他们,就要用信认、赞同、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充分相信其才能,特别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老师,待之如上宾。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处下 就像刘备一样,“三顾茅芦”拜请孔明,以致让诸葛亮为了感谢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刘备最终能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其中孔明的功劳最大。美国总统里根也经常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认为“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治理国家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无为而治”。当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充分授权。高明的领导者采取“无为之为”总能悠闲自在,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总是平庸之辈,成不了大气候。只有尊重他人,充分授权,赋予下属极大的信任,才能使下属心甘情愿地拼命去做事,也只有不受任何羁绊,才能尽情施展其才华,并对你的赏识感激不尽。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处下 没有什么比谦逊和宽容更适合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了。虚心请教,容忍下属的批评,这就是领导力。《道德经》说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只有这种水的“居下”、“忍让”等品质才能吸引人才。“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不要以为“善用人者为之下”会使自己失去威性,事实上,正是因为海的“居下”才能纳百川,才能留住人才,管理好企业,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灵活变通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灵活变通 “善于变通”符合道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之道。“自然”的意思不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道家的“自然”代表“变”,随时变、随天变、随地变、随机应变才是“自然”;什么都不做,得过且过反而“不自然”。在管理上紧贴市场,与时俱进,不但最科学,也“最自然”。 大道简易,本来就不是什么深奥难明的道理。道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修道和管理并非南辕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