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经验材料.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市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经验材料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20**年开始,XX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引导企业、社区(村)、农民工共同参与建设“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经过6年多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XX市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做法得到了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的高度评价,浙江省文化厅在全省予以推广。一、XX市“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一)以点带面,引导企业和社区建设“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活动平台。XX市是浙江省XX市下辖的县级市,总面积17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万,外来人口50万。随着XX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农民工数量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在城郊集聚的现象,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治安隐患。2006年,XX市就如何改善外来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等问题展开调研。通过深入走访和交流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农民工、企业主、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准确了解了农民工群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文化需求,进一步掌握了农民工文化活动的现状、特点和规律。调研发现,农民工集聚的地区,一般在城郊的村和社区,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较为薄弱。因此,XX市在研究后决定,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帮助企业、社区(村)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村(社区)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的时候,XX市重点考虑了3个条件:一是农民工租住聚集地;二是有较强意愿和管理能力的乡村(社区);三是有认真负责的优秀管理员候选人的乡村(社区)。至2011年底,在全市范围成立了市、镇乡(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共 10个。(二)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合理配置文化资源,让“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活起来。为了让建好的“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得到充分利用,XX市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完善市、镇乡(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和活动网络,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作为担负公益性文化服务任务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室),整合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农民工文化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倾斜,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好的电影、戏曲、书籍以及各类文化活动培训。同时,坚持“资源共享、免费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村和社区、企业已有文化资源的功能,鼓励和引导当地的村和村民,将村、企业里的文化资源拿出来与农民工共享,更好地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权、管理权由村委会(企业)和农民工共同所有,免费向农民工提供服务,确保农村文化阵地的有效运行。同时注重活动中心内部功能的发挥和设施场地的有效拓展,使农民工活动中心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当地的人文特色。在功能设置上,不强调千篇一律,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文化需求设置文体项目,在项目设置和设施安排上更多地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益,不搞形式、不讲排场,让农民工真正有场地、有资源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使他们跟本地人一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工作机制。XX市“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的创建坚持了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原则。先以文化部门牵头,以文化活动吸引人气,将农民工集中到一起,随后在文化活动的平台上,联合宣传、工会、体育、镇乡(街道)、社区等各部门共同建设服务平台,再吸引企业共建和社会力量参与,从多个方面共同帮助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在建设好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同时做好管理班子、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等软件的配套管理。目前XX市农民工活动中心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1、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并根据本地的文化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使用预算方案。领导小组一般由所在地社区(村)的主要领导当任组长,骨干企业老总任副组长,参与共建的企业领导任成员。2、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工作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实施工作计划。工作班子由社区(村)分管领导任组长,参与共建的分管文化的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担任班子成员。3、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指导小组,加强协作与业务指导。业务指导一般由文化部门牵头,组长一般由文化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总工会、体育等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参与业务指导的部门担任。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剧团、文化站等单位是承担业务指导的主要职能部门。4、建立联系制度、管理制度和轮值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和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值勤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社区、企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落实专门联系人员,明确联系人职责。健全和完善重大活动轮值承办制度。(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