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
**市**县**镇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与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打造陕北名镇”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挖掘历史,发掘文化,拓展旅游,提升形象,增强实力,打造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陕北名镇。五年来,**县**镇相继完成了城镇建设规划、论证、征地和拆迁工作,启动了全面建设。
8月4日至8月7日,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行活动第六组的青年编辑记者,遵照统一安排,到**县**镇**村体验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活动期间,组员们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增进了对农民朋友的感情,深化了对农村现状的认识,思考了对农村发展的建议。现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主题,将体验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镇基本情况
**位于**县西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白于山区腹地,海拔1788米,镇区海拔1410米,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水量318.3毫米,无霜期134天,自然条件差。总土地面积325.5平方公里,13个村,77个村民小组,201个自然村,1617户,7105人(镇区常住人口2768人),镇属单位18个;16个党支部。退耕还林国家确认面积7.12万亩,荒山面积6.6万亩,共有耕地2.9万亩,农田2.5万亩;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689元。
**镇始建于西夏毅宗(李谅祚)奢单都二年(1058),初名定边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名**。史书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归德县,隋唐五代时期更名为洛源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为名。据此相推,西汉的归德县,隋唐五代时期的洛源县,应是今**县**镇址。宋朝初年,**以北为党项拓跋(即西夏)所占。公元1038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奢单都二年(1058)夏人筑定边(安定边疆之意),定边城竣工。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环庆路进筑定边城,后改为定边军。金皇统六年(1146)以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定边军及定边县撤销,降为定边寨。明朝时更名**。1984年成立**镇,至今未变。**迄今尚有古城遗迹,其城依山而筑,遗址比较完整,其城墙周长3500米,为夯土筑成,外墙高7.5米,总面积约840亩,古城遗址现状还有水牢、烽火台、女王坟、校场和点将台,周边有9座山峁呈环形拥抱此城,犹如九条巨龙,全城从西向东呈龟形结构。1992年4月20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由**头道川进入陕北**镇,在**张湾子住宿一晚,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陕北建立苏区,讨论了作战方针,为后来的**会议确立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斗争根据地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布局
**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发展,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工作全局,与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打造陕北名镇”为目标,按照“再现历史风貌,展示黄土风情,追踪红军史迹,构建和谐古镇”的总体要求,围绕“复古、显山、露水、透绿、依路”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挖掘历史,发掘文化,拓展旅游,提升形象,增强实力,打造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陕北名镇。
**小城镇建设规划定位为“千年古镇,民间宋城”,聘请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的西北大学城市建设与区域研究中心、西北旅游研究规划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修编**小城镇修建性详规,并配合修编完成历史文化研究、旅游规划、生态环境整治三个专题研究,以再现古城风格,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服务为宗旨,突出古典风格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全镇除学校和老政府实行平改坡改建外,全部是征迁后重新规划建设。市政工程规划为三横两纵(三街两路),即归德街、庆历街、景德街、元丰路、元和路,其中归德街宽20米,其余的都是12米。在单体建设上分为单位办公房、商住安置房、民居房三类,全部是仿古建筑,一二层错落有序;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实行集中供水、供暖,电力、电信、网络等统一入户,绿地建设、健身场地、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全,城墙、城门等标志性仿古建筑,女王坟、点将公园、庙宇等旅游项目各具特色。总体规划投资3亿元,从2008年开始,利用12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城镇期末人口达到10000余人。
三、小城镇建设的工作现状及配套项目进展
2009年以来,全镇共拆迁房屋185户2.92万平方米,征地329.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