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ppt

发布:2025-01-31约3.36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子力显微镜(AFM)便是结合以上三个部分来将样品的表面特性呈现出来的: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使用微小悬臂(cantilever)来感测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交互作用,测得作用力。这作用力会使cantilever摆动,再利用激光将光照射在cantilever的末端,当摆动形成时,会使反射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此时激光检测器会记录此偏移量,也会把此时的信号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最后再将样品的表面特性以影像的方式给呈现出来。返回提高图像分辨率发展新的技术或模式来提高分辨率,即从硬件设备以及成像机理上提高成像分辨率。如最近Fuchs等发明的Q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成像分辨率和信噪比。采用力调制模式或频率调制模式等也可以有效提高成像分辨率。选择尖端曲率半径小的针尖,减小针尖与样品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针尖的放大效应,以提高分辨率。尽量避免针尖和样品表面的污染。如果针尖上有污染物,就会造成与表面之间的多点接触,出现多针尖现象,造成假像。如果表面受到了污染,在扫描过程中表面污染物也可能粘到针尖上,造成假像的产生。控制测试气氛,消除毛细作用力的影响。由于毛细作用力的存在,在空气中进行AFM成像时会造成样品与针尖的接触面积增大,分辨率降低。此时,可考虑在真空环境下测定,在气氛控制箱中冲入干燥的N2,或者在溶液中成像等。溶液的介电性质也可以影响针尖与样品间范德华作用力常数,从而有可能减小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以提高成像分辨率。不过液体对针尖的阻尼作用会造成反馈的滞后效应,所以不适用于快速扫描过程。AtomicForceMicroscopy原子力显微镜(AFM)目录:AFM的发展历史AFM的原理AFM的分类AFM机器的组成影响AFM分辨率的因素AFM技术应用举例照片举例AFM的缺点高级显微镜1938年,德国工程师MaxKnoll和ErnstRuska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TEM)1952年,英国工程师CharlesOatley制造出了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至此,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达到纳米级1983年,IBM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GerdBinnig和Heinrich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应用电子的“隧道效应”这一原理,对导体或半导体进行观测隧道效应经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越过势垒,有一阈值能量;粒子能量小于此能量则不能越过,大于此能量则可以越过。例如骑自行车过小坡,先用力骑,如果坡很低,不蹬自行车也能靠惯性过去。如果坡很高,不蹬自行车,车到一半就停住,然后退回去。量子力学则认为,即使粒子能量小于阈值能量,很多粒子冲向势垒,一部分粒子反弹,还会有一些粒子能过去,好像有一个隧道,故名隧道效应(quantumtunneling)。可见,宏观上的确定性在微观上往往就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隧道效应并不影响经典的宏观效应,因为隧穿几率极小,但在某些特丁的条件下宏观的隧道效应也会出现。AFM出现的意义STM的原理是电子的“隧道效应”,所以只能测导体和部分半导体1985年,IBM公司的Binning和Stanford大学的Quate研发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弥补了STM的不足返回成像原理ExpulsiveforceatomatomAttractiveforceatomatom恒定力量或者恒定高度探针如何成像表面形貌和材料如何测量返回XYZMover垂直信號的變化即樣本的表面變化Cantilever擺動的方向XYZMoverCantilever擺動的方向水平信號的變化即樣本的材質變化AFM有多种工作模式接触模式(ContactMode):作用力在斥力范围,力的量级为10-9~10-8N,或1~10eV/?。可达到原子级分辨率。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Mode):作用力在引力范围,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或磁力等。轻敲模式(TappingMode)Interleave模式(InterleaveNormalMode/LiftMode)力调制模式(ForceModulationMode)力曲线模式(ForceCurveMode)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接触式AFM是一个排斥性的模式,探针尖端和样品做柔软性的“实际接触”,当针尖轻轻扫过样品表面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