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 - 中山大学精品课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共六套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也可称作( )。
A.团体关系 B.人群关系 C.人际关系 D.公众关系
2.Communication一词在中文里既可以译作传播,也译作( )。
A.沟通 B.交流 C.过程 D.结果
3.艾维·李提出:“说真话”、“( )”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的领域。
A.投公众所好 B.凡宣传皆好事 C.公众必须被告知 D.普遍原则特殊用
4.1999年12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省劳动厅举行了我国首次初级“公关员”职业上岗培训和上岗考试,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关系已经正式步入职业化的阶段。
A.广东 B.山东 C.湖北 D.河南
5.政府公共关系实际上是( )的一种操作方式和过程。
A.专制政治 B.民主政治 C.独裁政治 D.开明政治
6.公关传播最基本的功能是( )。
A.强化舆论,扩大影响 B.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C.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D.协调舆论,维护形象
7.公共关系协会等公关专业性社团组织,是非官方和( )的群众社团组织。
A.非营利 B.非功利 C.盈利 D.功利
8.在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中,按业务内部划分:专门为客户提供某种公共关系技术服务的公司是( )。
A.专门业务服务公司 B.专项业务服务公司
C.综合服务咨询公司 D.独立型公共关系公司
9.组织类型对公共关系行为特征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另一个是( )。
A.竞争性还是独占性 B.竞和性还是独占性
C.竞争性还是共享性 D.竞和性还是共享性
10.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 )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A.顺意 B.稳定 C.逆意 D.边缘
11.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 )之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A.强制 B.命令 C.压力 D.影响
12.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造成公众厌烦情绪,则会产生( )。
A.逆反心理 B.否定心理 C.抱怨心理 D.反抗心理
13.美誉度是指( )。
A.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B.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和信任的程度
C.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 D.侧重于对组织形象的 “量”的评价
14.在“组织形象地位四象限图” 中,处于( )形象地位的状态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
A.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B.低知名度/高美誉度
C.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D.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15.“两级传播论”认为: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 ),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A.“负责人” B.“意见领袖” C.“把关人” D.“意见领袖”
16.“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 )的模式进行的。
A.“意见领袖——媒介——受众” B.“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C.“意见领袖——受众——媒介” D.“受众——媒介——意见领袖”
17.将人口总体顺序编号,用等距法,每隔一定间隔抽出一人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 )。
A.间隔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分区多级随机抽样 D.分层异比抽样
18.在新闻稿的写作中,导语是整篇新闻的( ),是抓住读者注意力的精华所在。
A.实质 B.灵魂 C.核心 D.基础
19.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关礼仪是公关人员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 )技能。
A.公众传播 B.团体传播 C.群体传播 D.人际传播
20.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