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定量储层地质学讲稿chp1-1N.ppt

发布:2025-04-02约8.2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二、成岩作用模型1.压实作用模型刚性颗粒模型旋转移动压实前压实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2R2RHH’aa’压实前压实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对于地下沉积物的某一单元而言,影响因素主要是上覆沉积物的重量和自身抗压力的强弱。这一过程的定量描述可把单元岩石看成岩石骨架和孔隙两部分即VT=Vg+Vp骨架可看成颗粒和基质Vg=Vc+Vm则VT=(Vc+Vm)+Vp压实作用前后的体积比:VT1-Vm/VT-Φ──=───────VT1-Vm/VT-ΦVT(1-cosa)√(1+2cosa)──=───────────VT(1-cosa)√(1+2cosa)或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压实结果使厚度减少,其减少量为:设:压实前、后的厚度为H=(2R)sina和H=(2R)sina’,则:H‘sina──=───Hsina和:DH=H-H=(2R)(sina-sina)相对于沉积时的厚度:DHsina-sinasina──=─────=1-────Hsinasina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压实前压实中期压实后期颗粒无序排列颗粒有序、疏松排列颗粒紧密排列压实作用厚度变化模型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脆性颗粒压实作用模型脆性物压实前压实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塑性颗粒压实作用模型塑性物压实前压实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混合支撑压实作用模型压实前压实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鲕粒压实作用模型压实初期完整鲕粒弱变形鲕中变形鲕强烈变形鲕生物介壳压实作用模型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123压实前(完整生物结构、疏松排列)压实初期(完整生物结构、紧密排列)压实后(生物介壳的压碎)123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富含生物压实作用模型压实前压实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2.压溶作用模型机理颗粒的接触点上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此时如果粒间的孔隙水体有利于颗粒的溶蚀作用,则可能产生压溶作用。因素压溶作用常发生在较坚硬的颗粒上,与颗粒的易溶性和颗粒的接触面有关。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2.压溶作用模型基本特征颗粒较大时,这种溶蚀作用发生在颗粒与颗粒间,可发生在颗粒的任意方向上,通常所见到的都是互溶或共溶,即在接触点(线)两边的颗粒同时压溶的特征。宏观特征除了这种小规模的颗粒接触点上的压溶作用外,还可见较大规模的压溶作用,这时可见到压溶线连接了若干个颗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发生在颗粒比较细的沉积物中,而且在时期上,可能也是在单颗粒压溶作用之后进行的,从薄片中颗粒接触多为锯齿状可得到证实。12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压溶作用基本模型压溶前压溶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大规模压溶作用模型压溶前早期局部压溶大规模压溶压溶前压溶后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碳酸盐岩压溶作用模型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3.胶结作用模型常见类型次生加大特征它的特征是在颗粒边缘增生,使磨圆较好的颗粒重新形成边棱角,比较严重时,颗粒相互连接而出现线接触的关系岩性碎屑岩中最常见的胶结作用就是次生加大识别如果次生加大部分与颗粒间无明显的“尖状晕”时,将形成“似缝合线”的压溶假象,这时可在阴极荧光下识别。第一节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成岩作用模型3.胶结作用模型次生加大模型(图1-18)颗粒次生加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