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_别情》精品教案.doc

发布:2024-10-02约1.67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2/NUMPAGES2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理解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他写的《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他就是王实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他创作的元曲《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二、作者介绍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在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三、词句分析

1、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

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提示】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足以增其愁绪。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

2、怕黄昏忽的又黄昏,不消魂怎的不消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提示】文句点化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主题内容:

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衣带宽松。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经过作者以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将它表露无遗。

四、课文研读

1.解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全曲大意是什么?

【提示】自从别离后,相隔着重重的山峰,更哪能忍受粼粼的远水。看见杨柳绵延飞舞,对着桃花脸上显出陶醉的神情。透过闺阁散发出一阵阵的香气,将傍晚纷纷的细雨关在门外。

害怕黄昏过后又是黄昏,不想失魂落魄似的思念心上人,但怎么能做得到呢!新的叫声压着旧的叫声,断肠人思念着断肠人。今年春天,面容又消瘦了几分,束腰的带子又宽了几寸。

2.本曲作的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叠词和连环句,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妙处。

【提示】作者别具匠心,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的运用,成功地营造出了悱恻幽怨的艺术氛围,含情脉脉、如泣如诉。连环句的使用,字面颠倒反复,格调和谐优美,有一叹三唱之妙。鞭辟入里的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公柔肠寸断的孤独伤感之情。

3.谈谈《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此曲在构思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提示】以景寄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可谓珠联璧合。曲子的上片作者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在春意撩人的季节里,主人公内心涌动出无限的寂寞和悲愁。下片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直接抒写了相思之深之苦。可以说,上片以景寄情,景中寓情;下片直抒胸臆,情中带景,如此珠联璧合,可谓妙极。

五、小结

以《西厢记》著称于世的王实甫,散曲流传下来的不多,这一首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关于男女别情,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可谓是老题材,但王实甫这一首《别情》却写得别有情致。叠字的运用,句式的连环,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郁的情感。

六、作业:

1.背诵这首元曲。

2.预习下一首元曲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