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
课程简介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11.掌握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22.熟悉各种诊断方法33.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44.了解中兽医理论与实践
课程内容概述1诊断学总论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诊断方法。2传染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3营养代谢病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中毒性疾病。4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皮肤病、眼科疾病、耳科疾病、肿瘤、外科手术、药物治疗、中兽医、预防保健。
诊断学总论:疾病的概念与病因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结构发生紊乱,导致机体机能障碍和形态结构改变,从而表现出特异的临床症状。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免疫因素等;外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组织和器官发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改变。临床症状是指疾病表现出来的可见的变化,包括体征、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识别。
诊断方法:问诊技巧病史采集详细了解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过程、症状、治疗史、预防史等信息。问诊技巧使用清晰、简洁、易懂的语言,耐心倾听动物主人的描述,并提出相关问题。记录病史详细记录问诊内容,包括动物主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症状、治疗史、预防史等信息。
诊断方法:视诊与触诊视诊观察动物的外观、精神状态、步态、呼吸、心率、体温等。触诊用手触摸动物的体表,了解皮肤、毛发、肌肉、骨骼、淋巴结、心脏、肺脏等器官的状况。
诊断方法:听诊与叩诊听诊用听诊器听取动物的心脏、肺脏、肠鸣音等声音。叩诊用叩诊锤叩击动物的体表,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脏器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
实验室诊断: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数量、大小、形态等指标。血生化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血气分析血液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反映机体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状况。
实验室诊断:尿液分析1尿常规检查尿量、颜色、比重、蛋白、糖、酮体、白细胞、红细胞等。2尿沉渣检查观察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细菌、晶体等。3尿培养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细菌生长,确定病原菌种类。
实验室诊断: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颜色、性状、气味、水分含量等。1寄生虫卵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卵。2细菌培养检测粪便中是否有细菌生长,确定病原菌种类。3
影像学诊断:X光检查1骨骼骨折、骨肿瘤、骨质疏松等。2胸腔肺炎、气胸、心脏病等。3腹部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等。
影像学诊断:B超检查心脏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肝脏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等。肾脏肾炎、肾衰竭、肾肿瘤等。膀胱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子宫子宫炎、子宫肿瘤、妊娠诊断等。
影像学诊断:CT与MRICT电脑断层扫描,能清晰显示动物体内的骨骼、器官、组织等结构。MRI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动物体内的软组织、神经、血管等结构。
传染病概述:病原微生物11.细菌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可引起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疾病。22.病毒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可引起口蹄疫、猪瘟、狂犬病等疾病。33.寄生虫以寄主为生,并对寄主造成损害的生物,包括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传染病概述: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畜与健康畜直接接触传播,如口蹄疫、狂犬病等。间接接触通过被污染的物品、饲料、水源等传播,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等。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如结核病等。节肢动物传播通过蚊虫、蜱虫等节肢动物传播,如猪瘟、狂犬病等。
传染病概述:免疫与预防免疫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预防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环境卫生等。控制一旦出现传染病,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病畜、治疗病畜、消毒环境等。
细菌性疾病:炭疽1病原体炭疽杆菌。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畜或污染物,如土壤、草料、水源等。3症状急性病程,发热、呼吸困难、水肿、出血等。4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细菌性疾病:布鲁氏菌病病原体1传播途径2症状3治疗4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流产、不育等。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土霉素、链霉素等。
细菌性疾病:结核病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通过病畜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症状慢性病程,咳嗽、呼吸困难、消瘦、食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