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ppt
**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
问题实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吕学静**2农民工就业与失业现状3农民工失业原因分析1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5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思路和对策4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和就业培训状况**在中国的产业大军中,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农民工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户籍等原因,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比城镇劳动力面临着更大的失业风险和保障缺失。他们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他们参加失业保险以及受到就业培训的状况如何,如何促进农民工的就业是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就农民工的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农民工就业与失业现状就业规模目前,北京市的农民工总人数约300余万人,由本市农民工和外地农民工两类人员构成,其中,外地农民工约占总人数的72%左右,北京市社会保险政策覆盖的外地农民工约占总人数的46%。就业类型从农民工就业类型看,有的属于正规就业,相当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有的属于灵活就业,工作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返乡。**行业分布目前农民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60%、建筑业的80%、服务业的近50%。调查显示,商业服务业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受访者人数的33.2%,其次是城市社区服务业、其比例占到了15.3%。就业特征近年来,农民工就业开始出现有“候鸟式”向“迁徙式”转变的新迹象,其特点是:一是大量农民工举家外迁,2004年我国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达到2470万人;二是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越来越大,农民打工的兼业性在减弱。据调查,2003年农民工的平均外出就业时间约为286天即9.5个月以上,其中10个月以上的常年性外出的占60%,有87%的外出劳动力全年外出一次,属于较稳定的外出就业群体。**就业环境进城农民工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比较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待遇低。一些单位不善待农民工的现象时有发生。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也频频见诸报端。**失业现状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失业现象严重短期性失业和长期性失业并存多数农民工属于短期失业,1到2个月的人数最多。另一方面,在有过失业经历的农民工中,将近30%的农民工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经历。失业后农民工生活艰难,其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工失业后基本处于无保障的状态,其生活境况非常困苦,有的居无定所或流浪街头,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确实会面临着走投无路的困境。**二、农民工失业原因分析
1城市农民工比城镇居民更容易失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同时并存。2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3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长此以来形成的城乡壁垒却阻碍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城乡的流动。4户籍制度是能够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关资源,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排斥就成为农民工在流入地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被排斥的根源。5由户籍制度产生的劳动用工制度,使得农民工无法在正规的劳动部门实现就业,非正规就业是农民工最主要的就业形式。6非正规就业意味着农民工从事的是不受保护的边缘职业和底层职业,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失业风险相应较大。**歧视性的就业环境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居民就业和地方利益,针对农民工制定严格的管理政策和就业歧视政策,加大了农民工就业和流动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从而使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和失业风险。另外,企业对农民工也存在歧视,体现为工资低、工作条件苛刻、态度恶劣等。**农民工自身观念、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局限性农民工缺乏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只有35.5%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63.3%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且还有一些农民工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而未签定劳动合同恰恰是农民工被用人单位随意辞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文化素质比较低,学历层次不高。调查中发现有52.6%的农民工只具备初中文化程度,还有12.2%的农民工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因为文化程度低,没有相关的工作技能加大了寻找工作的难度。**添加标题农民工迫于信息收取渠道的狭窄,他们不得不尝试着求助于各种就业服务机构,然而后者又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或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添加标题上述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是要收取费用的,农民工本来就是因为收入不足才进城务工的,所以他们不愿购买这种服务。添加标题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添加标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只是聚集在街边的临时零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