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目昆虫.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OGO 蜻蜓目 Odonata Company LOGO 蜻蜓目 蜻蜓目简介 蜻蜓目的分类 蜻蜓目常见种类 蜻蜓目昆虫的应用 蜻蜓目简介 蜻蜓目[Odonata]昆虫纲的一目。 古翅类昆虫,具咀嚼式口器,头部能转动,胸部各节并合紧密,四翅相似,长而平,不完全变态,雄虫交配器位于腹基部。 大中小型昆虫;头阔,复眼大,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三个,位于复眼之前;触角刚毛状,不明显;咀嚼式口器发达,上额强大,有利齿,适于捕食。 胸部分节明显,前胸小,中后胸愈合;足小而由刺,适于停立,三对足接近口器,能在飞行中捕食,附节三节;两对翅几乎相等,膜质强硬,翅脉坚硬裸露无毛。脉序极复杂。 腹部:长圆筒形,背面略短后端略扩大,12节10节显著。雄虫尾端一般有肛附器2组,为在交尾时攫取雌虫之用。 蜻蜓目简介 变态类型为半变态,一生经卵、稚虫和成虫三个时期。雄、雌虫常在飞行中进行交配。雌虫可产卵数百至数千粒。雌虫卵产于水面或水生植物体内。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皆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此类幼虫称“稚虫”。 稚虫又称水虿,水生,常见于溪流、湖泊、塘堰和稻田等处,栖息于砂粒间或泥水中,体无杂色,也无斑纹,一般为褐色、暗褐色或稍带绿色,无翅,性不成熟。头部具复眼,触角似成虫,口器构造特殊,下唇亚颏及颏极长,捕猎时突然向前伸出,用1对手状的下唇须抓捕猎物。 稚虫肉食性,喜食螺游及蚊类幼虫,有时还有同类相残的现象发生。体形较大的稚虫还能取食小鱼和蝌蚪等。 稚虫除生长成熟者通过气门进行呼吸外,还有适应水中生活的呼吸器——气管鳃。气管鳃分三类:直肠鳃、尾鳃及腹侧鳃。 蜻蜓目简介 老熟稚虫出水面后爬到石头、植物上,常在夜间羽化。稚虫蜕皮次数因种类而异,一般10~20次,稚虫期1-2年,长者3-5年。 蜻蜓的交配在飞行中进行,交配状态特异,多数以“蜻蜓点水”方式产卵。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蜻蜓目分3亚目,19科,约6500种,中国已知400种,估计约有600多种。 蜻蜓目简介 飞龙捕虫蜻蜓目 刚毛触角多刺足 四翅发达有结痣 粗短尾须细长腹 前后翅的形态大小及脉序是否相同 有无翅柄 中室为方室或三角形及其形状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左右复眼间距:狭或阔 分类的形态学特征 脉序,臀套形状,臀横脉位置,臀桥的有无,翅室分布 有无翅痣,翅痣的形状大小色彩 1 2 3 4 5 6 蜻蜓目的分类 蜻蜓目 三个亚目 2. 间翅亚目 1. 差翅亚目 3. 束翅亚目 活化石之称 统称蟌,俗称豆娘 本亚目昆虫俗称蜻蜓 蜻蜓目的分类 差翅亚目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不同;翅基不成柄状;中室被一斜脉分为三个角室和一个上三角室;至少前翅结脉位于翅中点或中点的后方;体较粗长;静止时,四翅向左右摊开。 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蜻蜓目的分类 间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不成柄状,后翅大于前翅 ;中室不被斜脉分开;前后翅中室形状不同;结脉位于翅中点的前方;眼不显著突出,由背面观,两眼的宽度小于眼的宽度,雄性两眼上方几乎相接触;中胸长大于宽,腹部末端膨大。静止时,翅束置胸的上方。 蜻蜓目的分类 束翅亚目 前后翅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不成柄状;中室不被斜脉分开前后翅中室形状相同;结脉位于翅中点的前方;眼由头顶两侧强烈突出,由背面观,两眼的宽度大于眼的宽度;中胸长大于宽,腹部细长圆筒状。静止时绝大多数翅束置胸的上方。 稚虫体细长,腹末有3个尾鳃 ,尾鳃是呼吸器官,常呈叶片状,也有呈囊状或其他形状。 蜻蜓目的分类 大蜓科 蜓总科 蜓科 箭蜓科 差翅亚目 大蜻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