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临床药效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提供可以客观测定和评价的生理、病理或治疗过程的指标 用于: 疾病的鉴定 早期诊断及预防 治疗过程中的监控 肿瘤化疗中的生物标志物 已知有效标志物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曲妥珠单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西妥昔单抗) EGFR突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可能有效标志物 探索性标志物 其他一些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生物标志物 β淀粉蛋白中的Aβ42为AD的早发性生物标志物 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各种药物的作用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一般呈正态分布,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 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能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药物 机体状态 环境条件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 2.药物剂型问题(生物等效性) 3.制药工艺问题 4.复方制剂(成药)问题 5.给药途径 6.药物相互作用 7.长期用药 1.年龄 不同年龄的病人对药物的作用的反应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如老年人、儿童等的用药。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2.性别 女性一般体重较男性为轻,肌肉、脂肪所占比例不一样,脂溶性药物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影响性器官的药物、峻泻药和其它对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可能引起骨盆充血和增强子宫收缩,可导致月经增多,孕妇可能导致流产;性激素类药物对两性的作用也当然有区别 女性有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问题,有一些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 3.营养状态 营养不良者体重轻,脂肪组织少,血浆蛋白含量低;严重营养不良者药酶含量较少,肝代谢药物的功能欠佳,药物灭活慢,因而药物可能显示更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严重营养不良者全身状况不佳,应激功能、免疫功能、代偿调节功能均可降低,又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而不良反应则较多。 因此: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用药时,除应考虑剂量适当外,还应注意补充营养,改善全身状况,以求提高疗效。 4.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确实可有明显影响,例如安慰剂(placebo)、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乐观情绪可对疗效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 医患关系和本人情绪差,则可能降低疗效,甚至带来不良后果,成为医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医护人员应该重视这一因素的影响,恰当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评价药物的疗效时,又应尽量排除精神因素的干扰。例如,必须设置对照组和采用单盲法或双盲法等,以便得出确切的结论。 5.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震颤麻痹、胃溃疡病、偏头痛、抑郁症、创伤或手术后胃排空时间往往延长; 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不安及疱疹性皮炎时则胃排空时间缩短,但同时伴有肠蠕动加速,可从两个方面影响药物的吸收; 影响肠粘膜的功能、心功能不全或休克等疾病时血循环不畅、口服与肌内或皮下注射的药物的吸收会减慢,从而减低药物疗效; 在经过治疗后一旦纠正了血循环障碍,则储积在给药部位的药物又会大量吸收,有时可能发生中毒症状。 5.机能状态(病理) 各种原因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时血浆中游离药物增多 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时常能减弱血脑屏障功能 肝实质细胞受损(代谢、转化活性) 肾功能不全 药物的肝肾排泄有相互代偿的现象,当病人肝肾功能均不正常时尤应适当减少有关药物的剂量 6.遗传因素、种族差异与种属差异 生物大分子物质,包括受体、药物体内转运过程中涉及的多种蛋白质,以及药物代谢酶等,都与遗传密切相关 药物作用有个体差异。更应注意药物作用的种族差异和种属差异: 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人体; 西方人体试验总结的资料特别如药物剂量等,也不能简单地搬用 1.给药途径 不同途径给药时药物吸收的程度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体内过程也可能不同,从而能影响药物作用的质和量。 (首过效应的影响) 药物吸收速率能影响血药浓度的高低和其升高的快慢,后者又间接影响药物的分布和消除,因此,吸收速率可以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和维持时间 三、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 2.时间药理学因素 许多生物学现象都有时间节律性。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已知,从单细胞生物直到人类的生理功能活动、生长繁殖等的时间节律,或者叫生物周期,有昼夜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等。 受此类生物节律的影响,药物作用也存在节律问题,时间(时辰)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问题的一门药理学分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昼夜节律。 时间(辰)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