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必修3第2章第2课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资料.ppt

发布:2017-05-07约1.65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二章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课 必修Ⅲ 考点 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大量引水灌溉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环境污染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围湖(海)造陆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土壤侵蚀 导致的结果 人为因素类型 2.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具体如下所示: 【真题】(2013·海南)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C 【思维过程】该题组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湿地的生态功能。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所以选C项。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思维过程】第(2)题,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惜动物的歇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城市气温年较差。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湿地湖泊主要目的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所以选B项。 变式训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该题考查沼泽成因以及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1)题,沼泽地的形成地形条件都有一点: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东北地区纬度较高, 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 径流丰富。所以积水较多。东北有冻土层, 地表水不易下渗,洼地积水形成沼泽。 答案:(1)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纬度较高, 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 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 地表水不易下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