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AD-AS模型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AD-AS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 三大市场的一般均衡 学习目的: 掌握总需求曲线(概念、涵义、推导、性质) 掌握总供给曲线(概念、涵义、推导、性质) 掌握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宏观总需求函数 二、由AE-NI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三、由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四、AD曲线的公式表达 五、总需求曲线的涵义 六、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七、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八、小结 一、宏观总需求函数 1.总需求(AD ,Aggregate Demand)的概念 2.价格变化对总需求的效应 3.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关系的函数,表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二、由AE-NI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在此有必要说明总需求与总支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总需求(AD)与总支出(AE)从内容构成上是一致的,在四部门经济中均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构成 这个意义上,两个概念可以替代使用 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 AE-NI模型法) 三、由IS-LM曲线推导总需求曲线 价格水平为P1时,均衡总支出=总收入=Y1 四、总需求函数的公式推导 举例: 五、AD曲线的涵义 如前所述,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Y)来表示 也可看作是一定价格下与总产出相等的均衡支出水平之和 描述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IS=LM时,所有物价水平与总产出水平相等的总支出量的组合 表明总支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2.AD曲线的斜率 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凸向原点 表明真实总支出怎样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可由三大效应解释) 可从AD函数公式中剖析AD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 亦可从AD曲线的推导中直观的了解,结论如下: 3、AD曲线与IS曲线斜率的关系 结论: AD曲线与IS曲线的斜率是一致的 请结合上一章讲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来说明原因 4、AD曲线与LM曲线斜率的关系 结论: AD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是相反的 请结合上一章讲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来说明原因 5. AD曲线的变动 沿AD曲线变动。只有价格变动导致总产出沿着AD移动 六、财政政策与AD曲线的移动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右移 第一轮效应(Y0 Y2): G0 AE Y 第二轮效应(Y2 Y1): Y MD r I AE Y 凯恩斯认为,第一轮效应(增加政府支出效应)第二轮效应(减少投资效应) 七、货币政策与AD曲线的移动 八、小结 扩张性财、货政策均使得AD曲线右移,但其右移的水平距离要分别小于IS或LM平移的距离,表明的水平移动本身就考虑到了两轮效应,或者说,扣除了第二轮效应 在相同价格水平上,在AD上的新的均衡点代表着产品与货币市场在新的条件下同时实现了均衡 然而,新的均衡点所隐含的利率水平是不一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 其它自发性变化对的影响见下表: 第二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 一、古典劳动市场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 一、古典劳动市场理论 既定技术水平,使用总量意义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Y=f(N,K) 式中N为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2.劳动市场 劳动需求 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 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工资和价格完全伸缩性假设条件下,实际工资最终调整至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 此时,就业量始终等于充分就业状态(自然失业率) 3.劳动市场与生产函数的联系 二、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 接受关于劳动需求决定实际工资的观点 反对古典主义关于劳动供给的观点,认为劳动供给不决定于实际工资,理由有二: 其一,实际工资决定劳供给量等于说在货币工资不变下,价格水平稍有提高,就会减少劳动供给量,于事实不符 其二,工人与雇主进行工资协议时,所规定的只能是货币工资;至于实际工资高低还要取决于价格水平,是雇主和工人均不能事先确定的。既然无从确定实际工资的多少,也就得不到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高低供给曲线 2.货币幻觉与工资刚性 凯恩斯观点:劳动供给决定于货币工资 认为劳动者存在着“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即人们只看到货币的票面价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能感知到手中货币工资数量的变化,而对因价格水平变动带来的实际工资(购买力)的变化反应迟顿 提出“工资下降刚性(descend rigidity of wage)”假说。即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制,但却非常欢迎货币工资的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