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五章治燥剂第十六章祛湿剂.ppt

发布:2016-05-18约1.33万字共1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五章 治燥剂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 大枣 (原方未注用量) 主治 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嗌(咽)干,苔白,脉弦。 杏苏散 主证病机分析:外感凉燥证 外感凉燥 肺气不宣 痰湿内阻 恶寒无汗 咳嗽 痰稀 头微痛 鼻塞嗌干 舌脉:苔白,脉弦。 病机 凉燥外袭,肺失宣肃,津聚成痰 治法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解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临证加减:表寒重,加羌活;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头痛兼眉棱骨痛,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桑白皮。 使用注意:外感温燥证,本方不宜。 桑杏汤 (《温病条辨》) 主证病机分析: 温燥外袭,肺气不宣,肺津受灼 身热不甚 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头痛 口渴,咽干鼻燥, 微恶寒 舌红,苔薄白而干 脉浮数而右脉数大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方解: 君 桑叶--轻宣温燥,宣肺止咳 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 豆豉--轻清透邪 贝母--清热化痰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 佐 栀子皮--清肺卫之燥热 梨皮--清热益阴润燥 特点 辛 凉 甘 润合法 桑杏汤与杏苏散、桑菊饮比较: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 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 临证加减: 表邪郁闭较重,恶寒发热,无汗者,加薄荷、荆芥;咽干而痛者,加牛蒡子、桔梗;鼻衄,加白茅根、旱莲草;皮肤干燥,口渴甚,加芦根、天花粉。 使用注意: 药量宜轻,“轻药不可重用,重用必过病所。”(《温病条辨》)本方不宜久煎。 病案 患者裘兆,男,32岁。 1992年8月28日发病。 患者发热,体温39℃,咽喉口鼻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气逆喘促,小便少,大便干结。舌干苔少,脉虚大而数。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三钱 石膏煅,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阿胶八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 炒杏仁泡,去皮心,炒黄,七分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密涂,炙黄 主治 温燥伤肺证(燥热伤肺重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清燥救肺汤 主证分析: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温 燥 温燥伤卫:头痛身热 伤 燥热壅肺: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 肺 气阴两伤: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 重 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证 病机 燥热壅肺,肺失清肃,气阴两伤 治法 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方解 特点 宣、清、润、降、补五法并用。蕴“培土生金”之法 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 用量、炮制特点:桑叶量大,石膏煅用。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身热,干咳无或少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临证加减:痰多,加川贝、瓜篓; 热重,加羚羊角、水牛角 使用注意:脾虚痰湿内盛者,本方不宜。 第二节 滋润内燥 适用病证: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 大生地二钱 麦冬一钱二分 生甘草五分 玄参钱半 贝母八分,去心 丹皮八分 薄荷五分 炒白芍八分 主治 阴虚肺燥白喉。 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 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热毒熏蒸咽喉,肉烂膜腐。 治法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养阴清肺汤 主证分析:阴虚肺燥之白喉 肺肾阴虚 燥气疫毒 方解 君大生地——养阴(肾)润燥(肺)凉血 臣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土生金) 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佐贝母——润肺化痰,散结去腐 白芍——和营泄热,敛阴柔肝(防木反侮金)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消肿 薄荷——散邪利咽 使生甘草——解毒利咽,调和诸药 麦门冬汤(《金匱要略》) 组成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主治 1.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或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汤 主证分析: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 病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